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昨表示,中國從去年12月起就已經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內核准程序,目前進展順利。同時,相關實施準備工作也正在穩步推進中。中方協定核准和實施準備工作將在六個...
日本新任駐中大使垂秀夫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表示將積極考慮,但對於中國是否已做好滿足其較高要求的準備,日方還將進一步觀察。據澎湃...
日本新任駐中國大使垂秀夫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加入CPTPP表示將積極考慮,但對於中國是否已做好滿足其較高要求的準備,日方還將進一步觀察。據澎湃新聞報導,垂秀夫表示,日中...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副主任蘇慶義指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後,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只能「宜早不宜遲」,可考慮與美國聯手加入CPTPP...
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1月15日正式簽署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20日在APEC峰會明確表態,中國將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seph Biden,前譯白登)顧問康貝爾(Kurt Campbell)今天說,中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對美國缺席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
亞太15國11月15日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台灣被排除在外。蔡英文總統為了安民心,強調政府早已「超前部署」。因為台灣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政府透過產業...
閣揆蘇貞昌終於在豬內臟亂飛之中草草完成施政報告,他仍未道歉,卻夸稱台灣必須藉開放市場「走向世界」。如果開放美豬是通往世界之路,蔡政府對待亞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卻是「背向世界」的態...
台灣無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蔡政府隨即與美國在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上簽定「諒解備忘錄」(MOU)。這立刻變成大內宣題材,彷彿簽了MOU即可彌補進不了RCEP之憾。民進黨完全忘了,它...
中國在15日與14個西太平洋國家正式簽署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組成世界最大的自貿區,被指是中美關係惡化、全球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下,中國獲得的重要突破,使中國主導區域經濟又邁進一大步...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中國與14個亞太國家日前簽署全球最大自貿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專家認為該協定將讓中國繼續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並維持自身優勢。根據歐亞集團中國研究...
台灣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民黨智庫昨說,美中貿易戰可望持續,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不會改變,會持續有外商及台商移出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家與台灣都會是被移入可能選項,但RCEP成立...
中國商務部首度表示,將支持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對於中國是否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問題,中方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19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
台灣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經濟部卻稱影響不大。國民黨智庫今批評,經濟部應努力爭取每一元出口額,怎可說RCEP不重要?RCEP生效後,未來台灣石化、紡織、鋼鐵與機械等傳產恐發生...
台美智庫18日晚間舉辦國際研討會,美國聯邦參議員圖米(Pat Toomey)表示,建議邀請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赴美國華府訪問。台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表示,台方將持續以務實的態度,穩健深化台美各領域的合作...
行政院長蘇貞昌遭大陸鷹派媒體環球時報點名為首個「台獨」罪犯名單,蘇貞昌17日上午第10度前往立法院備詢,蘇貞昌表示,為這個國家做事、為人民服務是他無上榮耀,會守住這個國家、保護人民,不屈於威武。環球...
亞洲及大洋洲15國日前在東協峰會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台灣未能加入。蔡英文總統昨天首度回應表示,負責任的執政者,必須告訴人民國際經貿局勢的發展,為台灣做出正確的布局,不能像過...
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完成簽署,台灣不得其門而入,蔡總統被指政策跳票。經濟部長王美花護主心切,辯稱台灣若要加入RCEP,中國定會要我遵守一國兩制,「台灣民眾能接受嗎?...
台灣未獲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蔡政府評估對台灣經貿衝擊有限,經濟部長王美花更指加入RCEP會被要求遵守「一國兩制」。前總統馬英九昨天批評這種充滿意識形態的說法令人擔...
面對亞太15國15日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印度官員昨天表示,中國是全球臭名昭彰的侵略者,印度不會參與中國主導的貿易集團。中國官媒新華社指印度未簽署RCEP而出現「戰略失誤」,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