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2024矽谷指數報告出爐 亞裔買房實力強

日本正露丸檢測報告造假30年 製藥商遭勒令停產

燕南飛

年輕的高級妓女。Alexandre Francois Xavier Sigalon(1787-1837)畫作。
年輕的高級妓女。Alexandre Francois Xavier Sigalon(1787-1837)畫作。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作品不多,但是除了他早期的兩部歌劇《薇麗》(Le Villi)和《愛德格》(Edgar)外,幾乎每齣都是膾炙人口的傳世傑作,只有一個例外,即為《燕子》(La Rondine)。1928年在紐約大都會首演後,著名的樂評家William Henderson甚至說此劇是「一位天才在午休時寫的」。《燕子》1936年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後便銷聲匿跡,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重登大都會舞台。為什麼它會成了普契尼歌劇中的黑羊呢?這得從創作歌劇的來龍去脈談起。

1913年普契尼已經名滿天下,他的《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等在世界各大歌劇院都賣座鼎盛。十月間他到輕歌劇(operetta)之都維也納觀劇,被劇院老闆看見,立即殷勤邀請他為劇院編寫一部輕歌劇,報酬和條件都極為優厚。一個多月後他接到劇本,大失所望,不但立刻拒絕了劇本,並且跟友人說:「我永遠不會譜寫輕歌劇,如果是創作像《玫瑰騎士》那樣的喜歌劇還可以。」輕歌劇雖然和喜歌劇一樣,沒有悲劇結局,但前者有大量對白,故事比較簡單甚至可能膚淺,節奏輕快,演出時間較短,交響樂團編制小,音樂方面也不如歌劇深沉大氣。

1914年春,普契尼收到了第二個劇本,他覺得只有第一幕還差強人意。幾個月後整個劇本到手後,他仍然不太滿意,不過已經著手寫曲,歌劇終於在1915年10月完工。

天時地利好像都和這齣歌劇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開始。義大利和德奧是敵國,首演自然不能在維也納。幾經交涉後,維也納終於不再堅持世界首演權。普契尼挑了中立的摩納哥的蒙地卡羅首演(1917)。維也納的觀眾要等到戰爭結束後的1920年才有機會看到這部歌劇。歌劇在1928年到達紐約大都會,但次年就開始經濟大衰退,觀眾沒有心情欣賞這個既不是感人的悲劇也不是爆笑的喜鬧劇,歌劇很快被下架,以後大都會只在1936年演出了短短三場。

除了天時地利,劇本本身也有缺陷。故事不新奇,有點像炒《茶花女》的冷飯,卻不如《茶花女》有深度而感人。情節有許多處和《茶花女》類似,如背景是在十九世紀的巴黎,女主角瑪格達也是被富翁贍養卻渴望真愛的風塵女郎,男主角羅傑若也是位純情青年,剛從小城來到巴黎。與《茶花女》不同的是,瑪格達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分和羅傑若相愛,雙雙離開巴黎的浮華世界,到法國南部濱海地帶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這是劇名《燕子》的來由。瑪格達的詩人朋友說:「燕子飛到海邊,一個充滿陽光的夢幻之地,尋找真正的愛情。」

但美夢般的日子不能長久,兩人的積蓄很快告罄(這又有點像茶花女和情人隱居鄕間,遭遇經濟困境)。但瑪格達比茶花女現實,她沒有為了支付他們的生活費用而變賣所有,也沒有為愛人犧牲自己,而是看清了她和羅傑若的前途無望。當羅傑若興沖沖地告訴她,他母親回信說很高興他找到了一位如此善良純潔的女子為妻時,瑪格達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名譽的過去,不可能嫁入清白門第。同時她收到了富翁情夫的訊息,願意重收覆水,瑪格達因而離開了傷心欲絕的羅傑若,像燕子一樣又飛回北邊的巴黎,回到富翁的身邊。

像《波希米亞人》一樣,《燕子》中也有另一對「次要」情侶,即是瑪格達的朋友青年詩人和瑪格達的女僕麗瑟,可是他們並沒有《波希米亞人》裡的畫家和其情人穆澤塔那樣有趣,沒有《波》劇裡的藝術家的火爆脾氣和強烈的嫉妒心,「俏女僕」型的麗瑟也沒有穆澤塔的艷光四射,熱心爽朗,誠實自信,他們雖然相愛,卻似乎缺乏《波》劇中兩人的熱情。詩人甚至不願公開他們的戀情(可能認為和女傭談戀愛有損身分?)。總體而言,《波希米亞人》和《茶花女》像重彩油畫,而《燕子》像是淡彩的粉筆畫。

普契尼自己也知道劇本的張力不夠,因而花了許多時間修改,故此劇有三個版本。第一個最常採用,即為上述情節。第二個變動不大,只是瑪格達最終不告而別,這個版本現在已擯棄不用。第三個的結尾是富翁找到瑪格達,被羅傑若撞見,因而發現了瑪格達的真實身分,憤而離去,拋棄了倒在麗瑟肩上的瑪格達。不過此版本有個難處,部分原稿在一場大火中被毀,所以樂隊部分是後人從鋼琴的草稿重新編寫的。第三版本1994年在Turin首次上演。1995和1999年波士頓與華盛頓的演出甚至讓瑪格達被愛人遺棄後跳海自盡,以悲劇收場,讓這隻燕子沒能飛回北方的舊巢。筆者先看了大都會的演出,先入為主,再看YouTube上的華盛頓的第三個版本,總覺得自殺的悲劇結尾有點突兀。何況普契尼自己曾說它是「輕鬆感性,有點喜劇味道的歌劇,舒適,清澈……是對倒胃的時下流行音樂的反響」。

普契尼雖然是寫實派歌劇大師,畢竟仍受十九世紀浪漫派文學影響,他的歌劇劇情和音樂大多充滿浪漫的熱情,他的拿手活之一就是能以音樂表達女主角的痛苦和熱情。但是瑪格達沒有托斯卡的烈性,或蝴蝶夫人從堅信愛人到絕望的複雜心境,這讓他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燕子》與眾不同的冷靜,不知是否是因為劇作者一本輕歌劇傳統而輕描淡寫,這也許是此劇不受二十世紀初期觀眾青睞的主因。到了二十世紀末,人們對浪漫文學失去興趣,不再相信一位風塵女郎至死不渝的愛情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因而和現實生活相近的《燕子》再次從遺忘中被挖掘出來,並以大師最「現代」的作品面貌在歐美各大劇院與觀眾見面。的確,故事的形式不像傳統義大利歌劇中的主角多為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死,倒有點像二十世紀寇威爾(Noel Coward, 1899-1973)有些玩世味道的舞台劇,其劇中人雖然在情感上飽受挫折,卻最後都能接受現實,忍住傷痛,擺出笑臉,照常生活。

《燕子》最大的挑戰是找到合適的女主角。她不止必須歌喉曼妙,而且需要相當精湛的演技和迷人的外型,否則故事會欠缺說服力。筆者無緣現場觀賞此劇,拜現代科技之賜,能在電影院看到大都會歌劇院2009年的演出,以後又在YouTube上看到幾個相當高水準的全劇。大都會的演出是由歌劇界出名的金童玉女,色藝雙全的女高音喬治烏(Angela Gheorghiu)和外型俊美的男高音阿藍尼亞(Roberto Alagna)擔綱。時代背景則後移到1920年左右,接近現代的背景更能給觀眾真實感。但有一缺憾,這改編減低了觀眾對女主角的同情。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巴黎貧富差距極大,女權低落,貧家出身的少女既無法受良好教育,也不能經濟獨立,除了憑勞力,如做女工女僕,勉強糊口,此外,就只能出賣色相。瑪格達能成為富人的情婦還算是靠美色謀生中較為幸運的。但是第一次大戰後,女子從事中產階級職業(如護理師、教師等)的機會增加,瑪格達不必為生活所逼而回到自己不愛的男人身邊,因此她的抉擇就有些拜金主義的嫌疑了。

羅傑若大概是普契尼所有歌劇的男主角中最沒個性的一位。他只是個涉世不深的純真大男孩,最後被瑪格達送回媽媽身邊。比較不算平面的人物除了瑪格達之外,只有青年詩人。有趣的是他也是男高音,所以《燕子》與大師其他歌劇一個不同處是,全劇沒有角色吃重的男中音。瑪格達的富翁金主雖是男中音,但戲分很少,只在第一幕露過面。

《燕子》雖有許多缺點,但筆者認為此劇仍然值得一再觀賞,當然主要是因為普契尼的音樂優美連貫而流暢,隨著劇情和人物的心境起伏,從歡躍輕盈,如慕如怨,如夢似幻,到悲傷痛苦,無不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幕女高音唱出對真愛的渴望〈朵麗塔的美夢〉(Chi il bel sogno di Doretta)尤其動聽,是演唱會中常能聽到的一首詠嘆調。普契尼的歌劇多如醇酒,不但性烈醉人,也回味無窮,但有時也不妨觀賞《燕子》,嘗嘗雖然清淡但美味的香檳。

(寄自伊利諾州)

普契尼。(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普契尼。(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1917年歌劇《燕子》的海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1917年歌劇《燕子》的海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歌劇 大都會 義大利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亂局(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