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海洋法公約允許的最大範圍 菲律賓向聯合國申請擴展南海大陸棚

海峽論壇再出招 台灣門號將可開中國銀行帳戶

亞裔傳統月/從被歧視變成標竿 劉季高回望華人醫生奮鬥史

作為紐約內科及內分泌專科醫生,劉季高畢業於當年的台灣大學植物系,隨後來美相繼在聖母大學、康乃爾大學和史丹福大學進修成為博士。

1981年,劉季高進入紐約長老會下城醫院(Presbyterian Lower Manhattan Hospital),但彼時常有不公景象。他回憶說,由於該醫院靠近華埠,患者中近80%為華人,但職員對華人醫生和病患「非常歧視」,常常忽略其需求,認為他們智識有限,還搶占同事主刀名額。

當時,下城醫院華人醫醫護僅約32人,接受本地教育的更是屈指可數。劉季高表示,「幾乎人人都有被區別對待的經歷,但願意表達不滿的很少,因為害怕被報復或影響職業生涯」。儘管如此,為改變現狀,劉季高成立CAIPA(亞美醫師協會)的前身「中國醫師協會」,因相信「只要團結,就會有真正的力量」。

1996年,醫師協會成為獨立執業協會並更名CAIPA。同為董事長的劉季高介紹說,如今CAIPA已有近1300位醫師成員,以及旗下188個專科診所,服務大紐約區50萬位病人,且急診率和住院率均比同行低40%和60%。過去四年,CAIPA均被評為全州效率最佳醫生團體。

然而,劉季高坦言「還要繼續努力」。他說,目前華人社區還存在多個問題,如語言障礙、文化誤解以及對於某些醫療程序信任度不足,但最重要的是對臨終關懷的態度。劉季高指出,雖此概念在本土早已成熟,但華人接受度仍有限、甚至避談,導致即將離世的親人遭受痛苦和失去尊嚴。

為此,CAIPA和多個「居家護理(House-based)計畫」聯絡,並與數百醫生進行外展活動。劉季高還說,CAIPA本年將繼續推行長者病患的家庭護理,簡稱「PACE」項目,從而改變部分患者不願外出導致疾病無法預防的現況。另外,CAIPA 持續進行的項目有心理健康、患者支持和社區資源整合等。去年,CAIPA便在不同社區完成近2萬次個診服務。

展望未來,劉季高強調,華人作為人數愈來愈大的群體,健康狀況和影響不可忽視,針對華人的獨立研究則仍需要。他舉例說,糖尿病等疾病是華人中最嚴重的流行病之一,證明文化和社會背景對健康有直接影響;若有更多華人參與和成為研究對象,對未來疾病治療和製藥都將有全面的影響,如失智症等。

劉季高還表示,如今許多華人已是不同醫學領域翹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鼓舞了後輩,也為未來的健康科學開創了新的可能性,未來「願我們共同努力,為華人社區的健康發展添磚加瓦,讓每一位華人都能享受到更美好、更健康的未來」。

華人 華埠 史丹福大學

上一則

大仁說財經/去年撒錢看演唱 今年粉絲縮手?

下一則

移民故事/英文文法太爛 作文考試卻救了我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