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太陽宮╱ 移民二代導演曾佩裕 談華人移民艱辛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與林肯中心電影協會(FLC)近期聯合主辦本年度「新導演和新電影影展」(New Directors/New Films),在全球導演的首部或早期作品中挑選出優秀作品,以發掘和推廣具有潛力的新銳導演;此次入圍的影片包括香港移民二代導演曾佩裕(Constance Tsang)的「藍色太陽宮」(Blue Sun Palace),她透過記錄皇后區法拉盛的按摩院,折射華人移民的艱辛處境。
生長於法拉盛的曾佩裕,談及創作初衷時坦言,「我從小就在法拉盛圖書館對面長大,那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非常熟悉。17歲之後我離開了那裡,如今34歲再回頭看,拍攝這部電影讓我重返了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藍色太陽宮」是她的首部長篇作品,以一個角色的逝去為中心,描寫法拉盛華裔移民之間的情感、友誼及生命中的得失。
電影中,台灣演員李康生飾演的移民張師傅,與妻兒分隔兩地、獨自在異鄉打工,期間與按摩院員工Didi發生婚外情。然而,一場因搶劫引發的槍擊事件導致Didi遇害,張師傅也因此與Didi的好友Amy(台灣演員吳可熙飾)產生情感連結,兩人共同緬懷逝去的Didi,更在異鄉經歷種種屈辱與掙扎。
華社取景 走入真實生活
影片不僅在法拉盛被稱為「賣春街」的40路周邊取景,還於曼哈頓華埠東百老匯等街道拍攝;同時也透過Amy與Didi在店舖內煮飯、屈於金錢而提供性服務、因小費暗自欣喜等細節,再現移民在生計與尊嚴之間的掙扎。
曾佩裕表示,電影中的許多元素皆取材於她的個人經歷,以及對父母移民故事的理解,「我父母1980年代從香港來到美國,初到時他們的社交圈非常小,每天接觸的人非常有限。這些真實的生活片段深刻影響了我的創作。」
影片同時也與按摩院產業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早前社會上有很多相關的新聞報導,例如亞特蘭大水療中心槍擊事件,以及法拉盛按摩院一名女工在警方突襲中不幸身亡的事件」,曾佩裕說,「這些悲劇構成了電影的社會背景,也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應該透過電影呈現這些女性的真實生活。」
曾佩裕坦言,盡管那並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但按摩女郎給予他人的關懷與照顧,以及互相如家人般的情感連結,正是電影想傳達給觀眾的核心。她特別強調拍攝過程對真實人物的尊重與謹慎,「我們有中間人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尊重他們的選擇,特別是在匿名保護方面。」
家庭與愛 緬懷離世父親
她表示,電影雖以悲傷為主題,卻同時在探討家庭、慰藉與愛。對曾佩裕而言,那更是她對離世父親的緬懷,那年她16歲,隨後便與母親搬離法拉盛,彷彿「離開了家,卻將哀痛留在原地」。
另外,回想起昔日的華埠,曾佩裕也感慨良多,「我記得那裡過去充滿活力,如今看到它(衰落)的變化,心裡確實很難過。」
尋歸屬感 表達共同渴望
作為藝術家,曾佩裕認為拍電影的動機從不是為了盈利,「我不覺得創作應該以賺錢為目的。如果我的目標是拍一部能大賺的電影,我大概就不是現在這種創作者了」。她期望藉由這部電影,表達一種共同的渴望,「電影裡充滿勞累與辛苦,但最終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與存在的意義。無論未來我拍什麼樣的電影,這些故事都是我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