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聖嬰現象結束 反聖嬰可能夏季到來「美國陷入酷暑」

調理鮭魚片前要不要洗? 專家說不用:洗了更危險

治癒加州╱「爸媽只愛成績」親子裂痕生

孩子在試圖滿足父母的期望和應對激烈的學術競爭中,可能感受到壓力、焦慮和疲憊,進而導致自卑感、低自尊和憂鬱。(圖片取自Pexels)
孩子在試圖滿足父母的期望和應對激烈的學術競爭中,可能感受到壓力、焦慮和疲憊,進而導致自卑感、低自尊和憂鬱。(圖片取自Pexels)

大多數父母都以他們所知道的最佳方式來撫養孩子,希望給予他們比自己兒時更好的成長環境。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傾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環境的所付出的真誠努力,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華人父母往往給人留下重視學業、追求名校、要求嚴格等印象。受到自身經歷的影響,一些華人家長信奉傳統的教養方式,並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儘管這樣的方式存在爭議,但仍有不少父母執此一念,而在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需要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或情緒問題。

學業壓力導致心理問題

在洛杉磯縣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趙家玉指出,對學業成績的過度追求可能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緒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一些孩子在試圖滿足父母的期望和應對激烈的學術競爭中,可能感受到壓力、焦慮和疲憊,進而導致自卑感、低自尊和憂鬱。

「在這樣一個成長環境中,孩子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自我評判標準——完全基於學業表現。」趙家玉解釋,當一個人的信心完全來自於成績,比如是否能達到高分、獲得名校錄取 、滿足父母的期望,或是與同齡人的比較時,那麼這個人的自尊心和信心是不真實的。

「過度關注學業成績並長期處於競爭狀態的孩子,可能會犧牲其他重要方面的發展,例如社交技能、創造力、情商等。」趙家玉補充,有些父母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成績優異的孩子進行比較,這對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即使孩子的學業表現很出色,他們仍會擔心自己不夠優秀,並且很難擺脫這種枷鎖。

21歲的北加州年輕人Leo李回憶,自己初中時同母親的一次談話,「那天,她為我定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未來計畫:從高中到大學的學校名單,課外活動,大學專業的選擇… 她甚至為我設定了畢業後的月薪收入。」

「如果我考不上怎麼辦?」Leo脫口而出。母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連串的數字和計算將現實展現在小Leo面前:租金、水電費、食品開銷......母親反問,「如果你將來賺不到這麼多,該怎麼生活?」

「當時我心想:如果我考不上,我就完蛋了。」

父母只愛面子 不在意我

根據智庫「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對不同族裔的教養方式的研究,在展望孩子成年後的生活上,亞裔父母最有可能表示他們的孩子取得大學學位對他們來說極其或非常重要。然而,過度關注學術表現會拉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有些孩子認為父母對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父母只有在他們表現優異的時候才愛他們。」在趙家玉的臨床經驗中,她認為華人父母有時過分強調結果和分數,忽略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實際上,一些孩子可能已經拚勁全力,但仍然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還有些孩子可能是因為某些科目的學習上存在困難,才導致成績不理想。

位於聖蓋博谷的太平洋診所多元文化家庭中心(Pacific Clinics - Multicultural Family Center )的青少年預防協調員Shyan Chao常聽到來自孩子們的抱怨:父母在意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好成績,因為好成績可以給父母「長面子」,可以炫耀自己育兒有方。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曾告訴Shyan Chao:「好好學習會才有好成績,有好成績才能進入好大學,進入好大學就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我就能過上富裕生活。」儘管Shyan在華人社區常聽到類似的話,但從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口中說出了時,還是令她頗為震驚。孩子說,是父母告訴自己的。當時這個孩子的父母正在為她申請兒童心理諮詢,因為孩子已經出現焦慮症狀。

Shyan Chao指出,華人父母對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導致一些孩子會刻意避開他們的父母,或拒絕分享更多有關學校活動的信息。於是,一些家長開始抱怨,孩子和他們談話時常常不耐煩,或是一回到家就把自己悶在房間裡打電動。

在學業壓力下,十多歲的Leo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抑鬱,他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也不懂如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出口。所幸的是,他最終得到了外部幫助,並成為國家心理疾病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簡稱NAMI)的一位志工。Leo指出,面對學業壓力,孩子們的反應差異很大:一些孩子可以透過朋友或其他途徑轉移情緒,而另一些,則會走向抑鬱、暴躁。

「看看我們有多辛苦」

Leo補充說,如今的父母很少直接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而是委婉地施加學業壓力。例如,他們會講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艱辛,或經常提到自己的犧牲。

在同儕小組中,Leo常聽到組員們說「壓力很大」、「非常疲憊」,或者因為成績不佳而自責,在父母面前感到羞愧和自責。

南加州華人Wendy說,自己在童年時期經歷了父母的暴力。Wendy回憶,父母經常羞辱和責備她,少有鼓勵。父母常常對她說,「看我們有多辛苦,你應該好好學習」,但諷刺的是,父母其實從未直接參與過她的學習。

「他們在盡可能地逃避責任,將提升社會和經濟地位的希望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Wendy表示, 她理解父母的無助感,無法擺脫移民面臨的生活挑戰,但這麼多年來,父母從未努力學習過英語,並沒有表現出對自我提升的願望。

趙家玉表示,一些父母有嚴重的自信問題,需要透過孩子的表現來突顯自己的價值。

華人 加州大學 南加

上一則

治癒加州╱移民家庭缺乏「溝通」 兩代落差感大

下一則

風靡全美數十年 是拉差辣椒醬宣布暫時停產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