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核對照片、人臉掃描 好市多打擊借卡愈來愈嚴

賓州護士認罪連殺3人、19人險死 判關760年

旅遊/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舊地重遊賞奇石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裡的奇岩怪石。(圖由作者提供)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裡的奇岩怪石。(圖由作者提供)

年初在世界周刊上看到一篇介紹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的旅遊報導,立刻勾起了先生舊地重遊的興致。

Oster Bar,左為約書亞樹。(圖由作者提供)
Oster Bar,左為約書亞樹。(圖由作者提供)

二十餘年前我們帶著上初中的兒女從底特律搭機前往加州旅遊,租車遊罷迪士尼樂園、好萊塢、聖地牙哥動物園、海洋世界等熱門景點後,以為就此打道回府,誰知先生車頭一轉要去看約書亞樹紀念碑(Joshua Tree Monument)。

當年沒有手機、谷歌和導航器,僅憑著一張地圖居然讓他找到了南邊入口,周邊沒有任何建築物和加油站,遊客中心只是一間小木屋,裡面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只要順著眼前這條路往前開就是了。

一路上熱氣蒸騰、塵沙飛揚,窗外所見不是七椏八杈的樹木便是亂石堆積。在華氏一百多度的高溫下誰也不願意下車攀岩拍照,一直開到西邊入口,不要說紀念碑連個鬼影都沒有看到,最後只看到一塊告示牌,說明此地因盛產約書亞樹而得名,至此恍然大悟,原來是我們錯把馮京當馬涼,英文單字Monument,不單指紀念碑亦泛指紀念舘、紀念塔或紀念地,而那些七椏八杈的樹木正是大名鼎鼎的約書亞樹。

仙人掌花園。(圖由作者提供)
仙人掌花園。(圖由作者提供)

占地近80萬英畝的公園離我們現在所住的加州東灣500里。公園夾處兩大沙漠之間,東為科羅拉多沙漠,海拔低於3000呎,盛產多種仙人掌、多肉植物、絲蘭及灌木叢;西為莫哈維沙漠,海拔高過3000呎,廣生約書亞樹,多二長花崗岩(Monzogranite)形成的巨石丘陵,也是眾多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蜥蜴的棲息地。此地早在1936年便因約書亞樹被羅斯福總統簽署為約書亞樹紀念地,後於1994年升級為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園中柏油路大致呈歪斜的ㄚ字形,上半部是連接西、北兩個入口的公園大道(Park Boulevard),下半部是直通南邊入口的平托盆地路(Pinto Basin Road)。知名景點多在公園大道西段,我們決定從西邊入園,夜宿北邊的29棵棕櫚市(Twentynine Palms)。

凱斯景點(Keys View)。(圖由作者提供)
凱斯景點(Keys View)。(圖由作者提供)

凱斯景點 日落美景聞名

入園後直奔下午五點即將關閉的凱斯景點(Keys View),它以日落美景聞名並號稱可俯瞰科羅拉多沙漠全景。下午四點多自然看不到日落美景,只見稜脊崢嶸的花崗岩山脈橫亙眼前,但看不出何者是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亦不知科羅拉多沙漠隱身何處。

頭骨岩。(圖由作者提供)
頭骨岩。(圖由作者提供)

回程首先注意到一塊巨岩上立著一小塊岩石,好像戴著一頂鴨舌帽,一看標示果然是帽岩(Cap Rock)。背景山上有兩大片土黃色圖案,遠看很像是壁畫,此時走近了才發現並非一個整體,而是向外隆起凸出的大花崗岩堆,左邊那堆從某個角度看去就像是大鵬展翅,而網友則認為像是一個張著大嘴的人臉頭像。這個景點為什麼叫做Oyster Bar,我至今不得其解,只知那兒吸引了很多登山攀岩愛好者。

約書亞樹開花。(圖由作者提供)
約書亞樹開花。(圖由作者提供)

往北到了隱秘谷(Hidden Valley),除了高大的石牆和成堆巨岩外,谷底多的是約書亞樹。其實約書亞樹並非樹而是一種最大的絲蘭(Yucca),它的學名即是短葉絲蘭,19世紀時便被發現命名。樹幹沒有年輪而是由上千的小纖維所組成,表皮粗糙黝黑。樹身直立可高達40餘呎,但成樹生長緩慢,一年大概只能增高一兩吋,不過樹齡可長達數百年。墨綠色葉片形似細長刺刀,以螺旋狀排列叢生於莖部頂端,既像鬍鬚也像鬃毛刷子,但看在19世紀跨越莫哈維沙漠的摩門教徒的眼裡卻別具新意,他們認為這像是約書亞向天祈禱的雙臂,從而有了約書亞樹這個別名。

約書亞樹是圓錐花序,由許多具有六枚花被的小花簇生枝葉頂端,花色介於乳白和淺綠之間,由頂端俯視形活像一顆白花菜。通常二月至四月開花,但並非每年都會開花,若不開花便不會分枝,因此每棵樹都和人一樣長得不盡相同,而且樹與樹間保持距離,不像一般樹木密集成林成蔭。

約書亞樹、絲蘭蛾共生

它和絲蘭蛾是共生關係,絲蘭蛾將卵產在它的花房內並將花粉傳至其他的花朵,絲蘭蛾的幼蟲更以它的種子為食。今冬多雨低溫我們才有幸看到花開,也才使得形容枯槁的約書亞樹有了生氣,不過沒有花香也沒有看到絲蘭蛾。

光頭啃石頭。(圖由作者提供)
光頭啃石頭。(圖由作者提供)

回頭從帽岩折向東行,這段路上有巨岩(Jumbo Rock)、頭骨岩(Skull Rock)和裂岩(Split Rock)三個熱門景點。巨岩岩如其名,巨大厚重也相對平緩,頗適合親子一同攀登。僅憑著兩個凹陷的大窟窿遠遠便能認出頭骨岩來,而它也是我唯一能記得的岩石,也許因非炎夏酷暑而人亦不再年輕氣盛,它看起來不似記憶中猙獰,可惜我已沒有了攀登的勇氣和體力。

途中不知為何錯過裂岩,所幸次晨順利找到,這是一塊十餘呎高的巨岩,由上至下裂為兩半但仍能屹立不倒。附近巨石堆疊如牆,匯聚成林,好像走進了巨人的家,到處都是他亂放的積木玩具。這些石頭經過億萬年的地層升降變動,壓縮冷卻,稜角早已磨平成圓弧狀,卻橫直堆疊排列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最令人發噱的是一塊底部缺了一塊的圓石,猛一看就像一位光頭趴在地上張著大嘴啃石頭。

巴克水壩。(圖由作者提供)
巴克水壩。(圖由作者提供)

沙漠中最珍貴的就是水,公園內竟然有一個巴克水壩(Barker Dam)。20世紀初畜牧先民巴克在此挖井引泉築成水壩儲存雨水,1949年由畜牧公司擴展至20英畝,然而到了這個世紀初,降雨量遽減,泉水衰竭、草木枯乾,導至牧場西遷,水壩就此成了沙漠動物和候鳥的飲水站。

巨石堆疊如牆 奇形怪狀

巴克水壩循環步道長1里許,步道蜿蜒穿過約書亞樹林、巴克水壩、沙地和巨石陣。巨石或以塊狀堆疊,或以不規則矩形整體呈現,或雙岩對峙,或夾壁獨撐,不光展現力與美,更將平恆功力發揮到極致。水壩隱藏在巨岩堆中,因是枯水期只看到一截壩牆和一點模糊水影,好在岩石上的道道褐色水痕為歷史留下了最佳見證。

乳齒象峰步道,左為墨西哥刺木,前為莫哈維絲蘭。(圖由作者提供)
乳齒象峰步道,左為墨西哥刺木,前為莫哈維絲蘭。(圖由作者提供)

下午驅車往南,在乳齒象峰步道(Mastodon Peak Trail)走了半圈。科羅拉多沙漠的景觀自是不同於莫哈維沙漠,最明顯的是沒有約書亞樹,也沒有成群巨岩,代之而起的是莫哈維絲蘭、墨西哥刺木(Ocotillo)和礫石細沙。沿途有紅黃白紫各色野花,只是花朵很小為數不多,並非我以為的花海。

沙地熾星花。(圖由作者提供)
沙地熾星花。(圖由作者提供)

莫哈維絲蘭是小型的常綠喬木,螺旋狀排列刺刀似的葉片及白色鐘形花簇皆與約書亞樹神似,只是它沒有明顯的樹幹且不及約書亞樹高大,最多可長到十餘呎。墨西哥刺木是渾身多刺的細枝,卻可高達30餘呎。還有一種野花我從未見過亦不知其芳名,姑且直譯為沙地熾星花(Sand Blazingstar)。它有五片帶尖角的大花瓣,上布紅色細絲,花蕊紅白參半一如跳躍的火苗,一叢一叢的散生在沙地上,米色花瓣在陽光照射下呈半透明狀,恍如玻璃藝品而非真花。

泰迪熊仙人掌。(圖由作者提供)
泰迪熊仙人掌。(圖由作者提供)

由平托盆地路往北開,除了動植物不同外,地勢亦由平緩漸入高地,平托盆地是兩大沙漠的交會處,仙人掌花園則是盆地上的一顆明珠。花園占地近十英畝,以泰迪熊仙人掌為主。泰迪熊仙人掌是無性繁殖,緊密簇生的綠莖上滿布交錯的白刺,好像籠罩著一層光圈,下部樹幹相對顯得黝黑,莖端多有半開的黃色花蕾,只是我左看右看不解它何以名為泰迪熊?我倒覺得陽光下的它好像是閃著螢光的變形蟲,整片看去更是充滿了魔幻之感。

拱門岩。(圖由作者提供)
拱門岩。(圖由作者提供)

最後一站是離兩條公路交會處不遠的拱門岩(Arch Rock)。循環步道沿途都是各種無以名狀的巨岩,岩質粗糙如磨砂紙,不易打滑可供攀爬。可惜路標不明,幾度迷失在巨岩陣中,偶一抬頭上望,一塊拱形岩赫然矗立在藍天之下,正是眾裡尋它千百度的拱門岩。身旁的年輕人三縱兩跳便上到了拱門邊,自忖無此能耐,還是遠觀為妙。

拱門岩長約30呎,是經千萬年的風化作用自然形成的,但它並非永垂不朽,風吹日曬雨淋帶來的侵蝕和磨損未嘗稍停,誰也不知道哪一天它會消失於無形。據說此處是最佳的觀星地點,奈何天色尚早,我們也無膽單獨在此等到天黑坐看星雨。

此番舊地重遊見識了沙漠風光,看到了約書亞樹開花及拱門岩的英姿,總算彌補了當年的心頭遺憾,未料先生冒出一句「約書亞樹還會結果」,這下子又勾起了我的懸念,難道還要三訪舊地?

加州 墨西哥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上一則

移民考古/鬼城的英湯姆 傳奇的美國夢

下一則

富士山新條例:禁止單日登頂、山梨縣將徵通行費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