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人生下半場居住首選 退休華人讚移動屋像世外桃源

川普集團推$499智慧手機「吃到飽」月費47.45元

他手裡拿的什麼書

聽新聞
test
0:00 /0:00

三國人物關羽的傳說故事很多,很多地方供奉著他的神像,有一幅對聯稱他為:「義存漢家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這幅對聯對關羽的評價很高,其中提到了義、春秋和一部書。關羽的「義」人人皆知,而「春秋」和「一部書」又是怎麼回事呢?

喜歡旅遊的遊客一定注意到,在中國,只有兩座「林」。一是洛陽的「關林」,是武聖人關羽的墓園和廟宇的合稱;另一個是山東曲阜的「孔林」,是文聖人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只有這兩處「林」,再無第三個,這是為何?

原來在中國古代,人死後埋葬之地的稱謂是有規矩的,不能亂叫。平民百姓只能是「墳」,如吳家墳、李家墳等等;王侯將相為「塚」或為「墓」,如霍去病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等;帝王則為「陵」,如北京的十三陵、陝西的昭陵、乾陵等;而只有聖人的死後埋葬之地,才能稱之為「林」。

中國的聖人只有兩位,一文一武,即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羽。所以,在中國只有兩個「林」。

對文聖人沒有爭議,孔子的地位無人敢與之爭鋒。而對於武聖人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兩位,也有的說是三位;列入其中的人選也不同,有姜太公、孫武、岳飛……等等不一,但這些「聖人」死後的埋葬之地,被後世命名為「林」的,只有「孔林」與「關林」兩座。故此,孔子、關羽被稱為文、武二聖的說法比較靠譜。

關羽的故事比較奇特,他「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帝、清封聖」,死後被追封的級別愈來愈高,最高稱號是乾隆皇帝追封的二十四個字的封號,百姓簡稱為「關聖大帝」。民間一度有大量的「關帝廟」,數量似乎超過了孔廟。

清朝時,關羽被封為聖人那是有用意的,無非是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希望百姓像關羽那樣忠於清廷。但清朝皇帝也曾在關羽、岳飛之間搖擺猶豫過,因岳飛是「抗金」英雄,而「金」又似乎是滿清王朝的祖先,有些嫌疑,最後才確定關羽為「武聖人」。

既然是聖人了,就要超凡脫俗,關羽的形象就要改變,就不能再親自扛著大刀了吧,於是出現了「關羽夜讀春秋圖」。只見關羽坐在中間的椅子上,一手捋髯,另一隻手捧「春秋」而讀,身後立著兩人,左邊是關平手捧象徵地位的大印,右邊是周倉手持象徵至高武功的大刀。你看,關羽的大印、大刀都讓別人拿著,他自己卻捧著「春秋」在讀,這個「範兒」夠足吧?

從此,「關羽夜讀春秋圖」就成了供奉關羽的最高級別形象,在清朝和民國時廣為周知。孔夫子是山東人,相傳是「春秋」的作者;關羽是山西人,是「春秋」的讀者,因此有一聯甚好:「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意指中國歷史上兩位夫子聖人,以一部「春秋」相聯。

當然也有人說,關羽並不喜歡讀「春秋」,依據是陳壽所做的「三國志」,書中說關羽喜讀「左傳」,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左氏春秋」,這是左丘明對「春秋」的解讀。關羽喜讀「左傳」與喜讀「春秋」本質上是一致的,「關羽夜讀春秋圖」是不錯的。

但這些年來有件怪事情,走遍中華各地,見過不少關公像,都是關羽本人挺身而立、手持大刀的樣子,那一部「春秋」之書卻不見了。雖然被塑造得虎虎雄威,殊不知大大降低關羽的身分,千古聖人成了一介武夫。

面對那些志得意滿的老闆,我心中總不免暗暗發笑。且不論關羽本人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也不細究他到底是不是喜歡讀「春秋」,既然你信仰他、供奉他,就應該按照他的最高形象來供奉,怎可隨便造次?這也是假「國學」之貌來掩飾自己的蒼白罷了。

這些歷史由來漸行漸遠,被人遺忘更是常見。某年我在青島嶗山景區一個道觀裡,見到了關公「右手捋髯、左手捧書」的坐像,雖然身後沒有關平周倉的塑像,但也還符合「夜讀春秋」的基本要旨。遂詢問當地陪同的「金牌導遊」:「你知道關公手裡拿的什麼書嗎?」那「金牌」答不上來倒也罷了,沒想到竟引起一旁眾人哄堂大笑。眾人不是笑導遊不知道這個典故,而是笑我提的問題可笑,他們以為我故意和導遊開玩笑,還一個勁兒說我「真幽默」。我搖頭感慨不已。

我也知道,關羽絕不是什麼「聖人」,反而一身毛病。由於他的驕傲自大,幾乎毀了蜀漢的大業,自「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開始走下坡路,劉備客死白帝城,失去了「框扶漢室、一統天下」的機會。

歷史文化的形成自有其脈絡,不可不問個清楚就燒香叩拜。在如此紛紛攘攘之下,我倒以為,不如靜靜地讀些書吧,如一位我欣賞的人所說:「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很久沒有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話,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上一則

「外百老匯周」17日啟動 戲票買一送一 賞29部劇目

下一則

不叫柏克萊了 愛爾蘭最古老大學建築 433年來首次以女性命名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