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拜登白宮記協晚宴暗酸川普是「6歲小孩」隻字未提以哈戰爭

舊金山中國遊客人數仍未復甦「這原因」是關鍵

僑批之缘

愛收藏的張老先生,住在西雅圖唐人街A街。每次拜訪老先生,他話語從不離開主題地說:「我熱愛收藏華僑華人文物,因為這些文物與我有緣,且全都放在心裡面。」

老先生那幢小樓共三層,樓下面街,開辦專賣中國文化精品店;二樓,用作家庭藏品室;頂層設置書房,他經常於此蘸墨揮毫。

過新年不久,午間,老先生與我通電話,說他剛在古舊店淘得一些很不錯的文物。趁著休息日,開車半小時來到唐人街,在老先生藏品室看見一個大箱子。大箱子長一米、高約五十厘米,邊角鑲嵌鐵皮,兩側有鐵環包裹,箱身打上排排嚴實鉚釘。此箱子叫金山箱,裝滿東西,至少需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才能挑起來。

老先生彎下腰打開金山箱,小心謹慎從中捧出一批已略泛黃的信封,頓時我面前亮了。老先生語調輕快地說:「我說的很不錯的文物,就是指放在金山箱內的一疊僑批。」

僑批,在特殊年代衍生的產物,據載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在中國廣東、福建、海南等地,方言土話將書信叫「批」,由海外華僑華人透過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又有 「番批」、「銀信」等各種俗稱。二○一三年,「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遠去的年代,由於國弱貧窮,天災人禍,中國大陸南方地域民眾「家中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門透風」,萬般無奈之下,「皆因家貧似白壁」、「欲免長貧奔海外」,迫不得已離鄉背井,漂洋過海,歷經生死,或下南洋(東南亞),或闖南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古巴)等,依靠出賣苦力,從事當地收割橡膠或金礦淘金。

國內國外親人互相惦念,之間聯繫依靠托人帶話或者來來往往一封信。在海外打工謀生者,將流盡血汗賺取的微薄托人帶回或寄還,竭盡全力企求贍養國內家人;有的還捐資家鄉各種公益事業,扶貧濟困;更為普遍的是透過積蓄謀求發展,爭取早日返回祖國故里與親人相聚。

接到僑批者很高興,看信時很激動。個別人無意中看見他人接到僑批匯款單的數額,免不了羨慕或眼紅,有人或許認為「金山伯」等同「有錢人」。其實人在他鄉異域的華僑華人,辛苦打拚付出很大代價,甚至受盡歧視與侮辱,勤儉節下的每分錢,無非屬於人們嘴上講的「苦命錢」。我願意傾向於「金山伯」一詞,用在華僑華人先輩身上是敬稱。

好多人說,每一封僑批,蘊藏了華僑華人先行者對故土的深度熱戀,以及匯集了對故鄉期待與嚮往的各種情愫。可以說,「僑批」更能讓人解讀到什麼是「家書抵萬金」。

兒時那些年,在住過多年的村子,時不時聽到大人唱出民謠:「快快收信收錢啦,阿德匯錢回家了。一封家書暖人心,一張匯款可買田。人話阿德去淘金,豬籠入水發洋財。欲想半生享清福,有女就嫁金山客。」

看似充滿情趣樂趣的僑批,實在上飽含太多辛酸與酸澀。阿德由舊金山回來娶妻生子,他沒有忌諱,將祖父與父親出洋寄回的一部分信件挑出來,讓村人張貼在祠堂四壁。半年後,他在本地碼頭搭一條木船駛出河道去香港,再經香港轉乘客輪重返海外,從此一去杳無音訊。

時光荏苒,似水流年,上世紀六○年代下半葉,長年來張貼在祠堂四壁的僑批,在各種因素下被焚毀了。

眼前下的僑批來於多人。顯見金山箱包括僑批原主人,應該也是愛好收藏華僑華人文物的熱心人,有可能他已上年紀,所以主動將金山箱以及僑批捐出。當然,不乏擁有金山箱或僑批的年長者故去,後人對大箱子之事毫不知曉詳情,不用多想直接捐給慈善機構處理。這僅僅是我個人揣測,無論怎麼說,張老先生與僑批有緣,確實可喜可賀。

我戴好手襪,與老先生觀賞擺在書桌的一封封僑批。其中,有祖父語重心長叮囑孫子勤奮向上,爭取功名的;有父母親諄諄告誡孩子發奮努力,用心讀書的;有出面打圓場企求鄰居和睦的;有兒子關愛問候年老雙親的;有國內親屬期待海外親人回歸的;也有鼓勵孩兒上戰場保家衛國,驅逐日本人的;有一些寫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等等。

隨之時間過去,負載過無數春夏秋冬、飽含先輩們的淚水與苦楚、存留悲歡離合的僑批,即使破爛不堪,識得僑批者仍捨不得扔掉,作為「傳家寶」珍藏。現在求購猶似 「文物」無異的金山箱或僑批,亦非輕而易舉。

老先生告訴我,他每次由西雅圖返回家鄉旅行,盡可能抽時間走進古舊店或深入鄉村,先後收回了多封僑批,有些僑批殘舊零碎不可復原,有些經細心整理得以保存。他留下小部分僑批,其他基本上捐給老家城市華僑華人文化博物館。老先生有心有情,寄希望讓後人透過僑批,了解和毋忘華僑華人風雨兼程的一段歷史。

我很清楚,好些研究華僑華人史的專家學者有一說,僑批是華僑華人移民史、創業史,是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籍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真實見證。還有一說,僑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拓展,有著深刻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研究價值,一封僑批就有一個好故事。看僑批,我對老先生說心聲:「希望海內外的人們,都要盡最大努力將僑批收藏起來。」

兩天前,我走入唐人街一家舊物店。此店由本地慈善機構經營,物品除了由相關機構支持之外,大多由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捐贈轉而對外銷售,所獲利潤投入公益事業。望見入門左側陳列架上擺放幾張僑批,趕緊掏出手機拍下圖片,然後直接發給老先生,老先生興沖沖地說:「請你快替我買下僑批。」

再次走進老先生的家庭藏品室,將收集的僑批齊齊整整鋪在書桌。恰好老先生土生土長的孫子、孫女興高采烈走進來,他倆睜大眼盯住僑批,先是孫子好奇地問:「爺爺,你從哪兒拿回舊信紙呢?」接著孫女疑惑地說,「舊信紙都汙糟了的,有用嗎?」

老先生做動作、打手勢,盡可能通俗易懂地解釋說:「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文物,不是舊信紙,也不是汙糟,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僑批。」

看來兩個孩子都明白過來了,同時舉手指指僑批,目光流露了尋覓,齊聲又問:「爺爺,僑批很珍貴嗎?」老先生鄭重其事地說:「僑批很珍貴、有分量,老爺爺放在心內的。你們要記住了,僑批屬於我們的傳家寶,一定要保管好。」兩個孩子看著僑批,天真活潑,卻又很有責任心地說:「爺爺放心,我們一定保護好傳家寶。」

華人 香港 西雅圖

上一則

屹立的史詩——賀蘭山

下一則

外太空上的簽名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