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黃仁勳:人形機器人未來3年將有突破 百年後無所不在

金融時報:Adidas對中國高管遭控涉貪展開調查

分區法規具排他性 釀美國住房危機

「分區法規」讓全美住房市場供應嚴重不足。(路透資料照片)
「分區法規」讓全美住房市場供應嚴重不足。(路透資料照片)

最近全美住房市場供應嚴重不足,有些人打算咬牙忍受高房貸,卻沒有房子可買;熟悉房地產市場發展史的人認為,「分區法規」(zoning laws)是供不應求危機的隱形殺手。

1910年代,全美各都會開始依分區法進行整體規畫,某個區塊只准蓋工廠、另一區塊只蓋公寓大樓、另一區塊則限定蓋一家庭住房,目的是讓市容美好。

多年過去,立意良好的法規如今造成住房供應短缺。

「一家庭分區法」(Single-family zoning laws)鮮為人知,卻成了二戰後城區擴張、蓋郊區式住宅的重要規範。

分區法的負面效應

分區法規確實為數以百萬計美國人保住房屋價值、將社區土地使用的控制權委交給當地屋主和政府。

但批評者說,長久下來,分區法規變得具排他性,加劇種族和階級隔離,甚至讓許多人沒辦法買房圓屋主夢。研究人員及倡議人士稱,嚴苛的一家庭分區法限制住房供應、人為抬高房價、剝奪後代擁有住房的夢想。

全美第一個一家庭分區法通過後迄今已一個多世紀,全美75%分區住房只准蓋私有的一家庭住房,在某些郊區,幾乎所有住宅區蓋公寓都屬非法。各城市並調整要求,鼓勵蓋更大的一家庭住房,相對限制住房選擇彈性。

能源探索創新學會(Brookings Metro)專注研究城市經濟及住房政策的資深人員舒茨(Jenny Schuetz)說,分區法規越來越複雜、限制更多,蓋房變得很困難,高所得地區更是如此。

支持住房的「迎毗(臂)運動」(YIMBY)

原本立意良好的分區法規反而成了房地產市場障礙、甚至造成危機。於是,越來越多地方與州政府重新思考「一家庭分區法規」。

州府、市府紛紛鬆綁法規,這股風潮源自住房支持人士的「迎毗(臂)運動」(Yes in My Backyard, YIMBY,直譯:歡迎到我家後院)。

政策制訂者、倡議人士力求改變以增加住房供應量,包括取消一家庭分區法、一家庭分區附屬居住空間(俗稱「奶奶屋」或「姻親房」)合法化、二三四層公寓合法化、針對主要交通幹道鄰近地區推行可負擔房開發改革。

明尼阿波利斯、阿靈頓、蓋恩斯維爾、夏洛特、瓦拉瓦拉、華府等城市近年來紛紛更改一家庭分區法;俄勒岡州、加州、華盛頓州、蒙大拿州和緬因州甚至全面終結這些法規。

總統拜登(Joe Biden)團隊倡導分區改革,為更改政策以允許多家庭住宅開發的社區提供聯邦補助款。

但有些地區的分區改革遭到強烈反對,康州、亞利桑納州和紐約州都曾嘗試改變分區規畫,卻遇阻力而停滯。紐約州一立法人員警告,如果州長霍楚 (Kathy Hochul) 修改火車站附近分區法以便10年內蓋 80 萬套新房的計畫落實,必將引發「郊區起義」。

事實顯示,改變政策效果有限。華盛頓州瓦拉瓦拉市經理張伯倫 (Elizabeth Chamberlain) 說,分區改革並非靈丹妙藥。

住房規則改變不易

1910年代分區法出現前,規定在哪些地方建造哪些建築物的法規很少,到了1916年全美八座城市有分區法,又過20年增為1200城市。

一家庭分區法1970年代再次大肆傳開來,而且比之前限制更嚴格。

分區法趨嚴主要是因為房地產成為美國人更大的資產,1968年「房屋平等法案」(Fair Housing Act)通過後,分區法更用以避免低收入者及少數民族工人大舉遷入郊區。

地方政府擔心受到屋主反對而變得抵制分區法改變;屋主動用政治影響力避免可能有損房地產價值的任何變化。

改革受限

分區法規確實有效保護房屋價值,因實施嚴格分區法所增加的房屋價值稱為「分區稅」(zoning tax),2021年,舊金山分區稅為每個住屋40萬美元,紐約、西雅圖高達20萬美元,芝加哥、費城、波特蘭、華府達8萬美元;房價居高不下,很多人負擔不起。

越來越多城市為因應房屋供應短缺,力行分區法改革。

皮尤慈善信託 (Pew Charitable Trusts)研究顯示,明尼阿波利斯、波特蘭、紐約新羅謝爾和維吉尼亞州泰森斯角新分區法變得寬鬆、房屋增加,有助於減緩租金上漲。

然而,光是改變分區法不足以解決問題。

瓦拉瓦拉市2018年率先取消一家庭分區法,允許建造別墅、雙層公寓和四層公寓,放寬附屬住宅單位的標準、制訂最低密度要求,結果新增數十套複式公寓和住宅單位,但對可負擔性幫助不大。

專家認為,為增加房屋供應,還需要其他政策改革。

房地產 紐約州 波特

上一則

美股撐住連三周漲勢 別指望科技大咖財報超標再掀漲勢

下一則

理財Q&A/借錢給親友 言明在先以防後患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