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華人無證客聲稱被騙 車行:別踩這個坑

房屋交易過程中 買方仲介有哪些義務?

封面故事/整理遺物 一段傷感之旅

父親七歲時拍的全家照,距今90多年了。(圖皆為作者提供)
父親七歲時拍的全家照,距今90多年了。(圖皆為作者提供)

為逝去的上一代親人整理遺物,幾乎是每一代人的必經之旅。在我父母以97歲高齡相繼去世後,我留在上海為他們處理遺物。慎終追遠,物是人非,走過了一段傷感之旅。

★或留或捐 先易後難

處理遺物的原則是先易後難。父母留下的衣物是最容易處理的。能穿能用的就我們自己用或捐出去,不能穿用的就交給專門收舊衣物的人。其他家庭用具也一併如此處理了。

父親收藏的民國時期郵票,用郵封紙精心包裹保護。(圖皆為作者提供)
父親收藏的民國時期郵票,用郵封紙精心包裹保護。(圖皆為作者提供)

父親從大學時代就喜歡集郵,他早早把他收集的郵票交給了也曾一度熱中集郵的我。其中有許多民國時期的郵票,使我對那個年代的郵票和那個時代,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這是比較容易處置的遺物,我留下了。

舊書販收走了所有的舊書,然後慢慢從中找有價值的書籍。(圖皆為作者提供)
舊書販收走了所有的舊書,然後慢慢從中找有價值的書籍。(圖皆為作者提供)

父親有許多製藥方面的專業書,和不少珍稀版本的收藏書籍與雜誌,他生前就把其中許多捐贈出去或任由其幾十位學子學孫上門選取。挑剩下的與我們自己留下的幾百本書籍,一併交給了收舊書販,據說他們以五毛錢(人民幣,約0.06美元)一斤買給了廢品站。如果在美國,這些書籍找不到地方捐出去,那只能當回收廢紙扔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收舊書販或廢品站往往會把收進去的書籍等雜物整理以後再次出售。所以有些私隱物品千萬要記得事先處理如燒掉,否則就會流傳出去。約40年前,我們大學同學一起去探望系主任、著名的新聞界前輩王中先生,想不到時隔多年,我們當年留給系主任的激情洋溢的留言本,居然流落在網上,被我們同學淘到買下。

父親留下這些在非常年代裡寫下的思想檢討,為的是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圖皆為作者提...
父親留下這些在非常年代裡寫下的思想檢討,為的是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圖皆為作者提供)

★珍貴家信 理當留存

對我們這些早期出國留學的人來說,當年與國內家人的聯繫幾乎全靠寫信。30多年來,父母將我和我太太寫給他們的信全都收藏了起來。後來我們用傳真,再後來用電郵寄出的家信,他們全都打印出來按日期收藏。重讀這些每周一封、向父母們報告我們來美生活點滴的信件,好似將我們當年的生活重走了一遍。所以我毫不猶豫將這些信件全部收回,自己收藏了起來。

父親收集的另一類信件是他長年來與其四個弟妹之間的通信,耐心讀完後,我對家庭中上一輩生活發生的許多事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現在父輩們都已先後過世,我把所有這類信件都處理掉了。斯人已去不復還,舊事如煙已永遠。

一大堆舊物信件中,最令我費時費力的是父親將其在歷年政治運動中寫的思想檢討書,全都用手抄留了底稿。從這麼一大堆被逼迫,幾乎可說是用血淚寫成的思想檢討中,我們可看出中國歷年的政治運動,是怎樣從肉體到精神上摧殘一個知識分子的。

★思想檢討 民間歷史

父親1957年就被定為右派,之後歷經多次政治運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每次都要寫一篇篇的思想檢討,交給「組織」。這些檢討的普遍格式是,先以一條針對自己的毛主席語錄開頭,然後細述自己的種種罪行,接下來就是感謝「組織」對自己的挽救和幫助,最後結尾,是表示認真接守思想改造的告白。

比如說,一封1968年1月寫的思想檢討以一段最高指示開頭,隨即感謝被關在集訓班裡幾個月後,獲恩准回家探親兩天。文中並舉例說明自己在嚴格的思想改造集訓班裡受益匪淺。

父親牙齒不好,長年喝粥,吃得很慢。進了集訓班也就是俗稱的「牛棚」後,連慢慢享受米粥的愛好也被剝奪了。每天開飯不搶著吃,就意味著要餓肚子。幾個月下來,他練就了饑不擇食、狼吞虎咽的求生技能。據此,他在思想交代中寫到:「我家人注意到我喝粥速度比以前快多了,這是集訓班教育對我幫助的具體體現。」

看完那厚厚一疊按年份收拾齊整的思想檢討,我開始明白為何什麼許多知識分子在十年浩劫中,經過長期精神壓榨,脫胎換骨像是變了個人。許多人竟然不由自主地相信,自己真是個不可饒恕的罪人。

儘管父親生命最後幾天在病床上告訴我,他留在家中那些手稿(檢討),讓我處理掉不要保留,我還是將這一厚疊材料留了來。因為這就是那些年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是真正的中國歷史。若干年後,我們的後代讀到這些匪夷所思的思想檢討,會十分驚訝這些荒誕事情真實發生過。

父親的藏品中有兒孫的乳牙,還有一顆碩大的鐵蛋;他說是我小時候不慎吞下了這鐵蛋,看...
父親的藏品中有兒孫的乳牙,還有一顆碩大的鐵蛋;他說是我小時候不慎吞下了這鐵蛋,看完急診後,他與我媽提心弔膽過了三天才從我的大便中回收了這顆蛋。(圖皆為作者提供)

★紀念物品 取捨兩難

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留下不少紀念物,如獎章獎狀、親朋好友的照片、特殊的紀念物品等。這些紀念物件個人色彩濃厚,旁人難以權衡輕重,定奪取捨。好在父親在世時就處理掉其中大部分時過境遷的物品,僅留下了一小部分與我們家庭有關的東西,其中有我們30多年來給他寄去的我們在美國生活的照片,還有我們三兄弟以及我們孩子們換下的乳牙等。

母親這幀少女小照,陪伴父親走到生命最後一刻。(圖皆為作者提供)
母親這幀少女小照,陪伴父親走到生命最後一刻。(圖皆為作者提供)

紀念物中有一樣東西是我第一次見到,頗令人感動,那是父母當年熱戀時,母親送給我父親的一幀少女時代小照的掛件。拍攝時間大約是1930年代初。照片中母親約十歲樣子,十分清純可愛。

母親出生在一個清朝舊官僚之家,從小就讀上海的美國教會學校,剛從管教甚嚴的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就遇上了我父親,這也許是他們當年的定情物吧?現在陪伴我父親走到他生命最後一刻。我把嵌照片的掛件與父親收集的孩子乳牙,一齊放入他的骨灰盒葬在墓穴中。

整理遺物,總會有一些無論怎麼歸類也無法處理的物品,如上述的親朋好友照片、贈物等等。這些物品如果扔掉,為之不敬,留下又為我們自己後代增添工作。幸虧有國內好友幫忙,把那些一時實在難以決定如何處置的物品,統統送到熟識的廟宇中火化了。

★自己處理 不煩後代

通過為父母整理遺物,我們感受到生前要盡量自己處理好手頭的物品,避免把這些事推給子女,徒增他們負擔。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每個人都面臨這樣的選擇:留下什麼物件陪伴到我們生命的最後時刻?海外華人的第二、第三代子女,大多不諳中文,對中國文化也知之不多。所以,含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物件,很難為我們的子女所識別與珍惜,最好我們生前自己安排處理妥當。

十多本郵票分類清楚。(圖皆為作者提供)
十多本郵票分類清楚。(圖皆為作者提供)

現實生活中,我們一生裡總有些東西捨不得處理掉,而希望陪伴我們終生,我們最好將無意「斷捨離」的物品細緻歸類,以便後代處置。若家有一堆無意在生前就處理掉的字畫郵票等收藏品,或者涉個人私密的物件,最好將它們分類存放,甚至用英文標識注明,以方便今後子女們快捷處理。

我們有位單身的美國老教授去世後,為她處理遺物的好友就把她的遺物分寄給所有她熟識的人。我們收到的有這位老教授寫的有關教育的書籍,還有她去中國教書時的照片等。讓親朋好友一起分享,也是處置遺物的一個好方法。

睹物思人,人遐室邇;輕車簡從,安享晚年;讓我們選擇一個簡單愉快的生活吧。

華人

上一則

娛樂/票房收入不夠穩 戲院靠爆米花桶吸客

下一則

回響與續篇/未履行陪審義務 自首才知被騙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