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助學子更好融入社會 紐約市教育局辦研討會

全美空汙最嚴重前5名 南加占了4城

旅遊/走進喀什 滿滿西域風情

「古麗」穿一襲綢袍翩然而過。(作者提供)
「古麗」穿一襲綢袍翩然而過。(作者提供)

我們離開阿克蘇,橫跨戈壁,穿越鹽鹼地,來到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喀什。喀什坐落在天山南麓,東臨塔里木盆地,西依帕米爾高原,全稱喀什噶爾,意為「玉石之國」。西元前138年,西漢特使張騫來到西域36國之一的「疏勒國」,喀什首次進入中華文明的視野。西元前60年西漢在喀什設西域都護府,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喀什古城溢滿西域風情。(作者提供)
喀什古城溢滿西域風情。(作者提供)
西域特色的磚雕門廊。(作者提供)
西域特色的磚雕門廊。(作者提供)

歷史上,古埃及、古羅馬、古印度和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在喀什交會,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喀什碰撞;喀什是絲綢之路國內段的終點,國外段的起點。在馬可波羅筆下,喀什已經是一座國際化商業都市。上下兩千年,風煙萬里,喀什西域風韻今猶在,33個民族生生不息,是絲綢北路上最大、最鮮活的古城。

屋似蜂房 路如蛛網

跨進喀什古城土黃色城門,土崖上聳立城堡般的民居群,黃泥夯實的牆體,黃泥房頂,黃泥地面,無不泛著焦黃的色澤。厚牆小窗抵禦極端酷暑和極度嚴寒,密集封閉的格局防風沙。許多家庭數代同堂,人口增多就向空間發展,在祖輩的房子上加蓋一層,於是房連房、樓連樓,還有吊腳樓、懸空樓、過街樓、樓上樓等,自由隨興不被束縛。「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解手房頂爬」,曾經是喀什古城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風沙的痕跡斑駁在泥牆裡,歷史裸露在泥牆上。

喀什古城民居內部。(作者提供)
喀什古城民居內部。(作者提供)

古城屋似蜂房,路如蛛網,土木建築一片渾黃。街衢縱橫交錯,自由隨勢又四通八達,順地理又遂人意。古老的地名讓我聯想到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房屋之間夾雜著羅馬立柱、波斯木刻、佛教蓮花樁、印度石膏雕,大小清真寺百餘座散落其間。外人進入老城宛如跌入迷宮分不清方向,後來發現橫排長方形地磚的小徑是死衚衕,踩著六邊形地磚便能找到出口。

老城居民都是維吾爾族,小院夾竹桃搖曳,角落開著薔薇花。門窗廊簷雕花漆彩,廳室由木扶梯相連接,四壁被掛毯濃鬱的圖案填滿,地面鋪著厚實的地毯,織美麗的花紋圖案。百年前旅行家們對喀什噶爾風物人情的描寫,今天在喀什仍能感受到,甚至能找到他們書中描寫的地方。

喀什古城民居門窗廊簷雕花漆彩。(作者提供)
喀什古城民居門窗廊簷雕花漆彩。(作者提供)

一口井,一座小清真寺,就是鄰里交往的公共空間。維吾爾人同名太多,很多男子名買買提、庫爾班、司馬義等,女子名古麗最多。濃眉大眼的「古麗」,留著濃密黑鬍子的「買買提」在巷道裡進出。很多孩子在巷子裡追逐嬉戲,無需提防人販子拐騙。蒼髯皓眉仙風道骨模樣的老人們像從古代穿越過來,問年齡都說百歲了。與古城深邃的目光相遇,我們匆忙的腳步是否打擾了他們的安寧?手裡的鏡頭也許驚擾到他們的平靜。

生活長卷 活色生香

古城很多街巷是按行業自發形成的作坊和店鋪,能工巧匠在自己的鋪面裡忙碌:鐵鍋匠、麻袋匠、製陶匠,花帽巴扎、園藝巷、葦席匠,打饢店等,雖然沒有了駝鈴馬嘶,毛驢車換成汽車,鐵匠鋪依然迴盪著叮叮噹噹的響聲。銅匠正在器皿上刻花紋圖形。維族人喜愛手工打造的銅壺、銅勺、銅鍋,還有木勺木碗、英吉沙小刀、長嘴細頸的湯壺、金絲銀縷的花瓶燭台等。

銅匠在銅壺上雕刻花紋圖形。(作者提供)
銅匠在銅壺上雕刻花紋圖形。(作者提供)

維族姑娘們穿的艾德萊斯絲綢衣裙以大紅大綠、杏黃青蓮為主色調。幾何圖案變幻豐富,色彩條紋靈動飄逸。從前老城最多的手藝人是土陶藝人,如今多數工匠都另謀生路了,僅有少數固執地堅守著老一輩傳下的手藝,默默地活在從前的時光裡,只是不知道師傅們還能堅持多久。

樂器店陳列的樂器讓人眼花撩亂。琴身半圓形琴頭後彎的烏茲別克熱瓦普、琴身瓢形的兩弦琴都塔爾、冬不拉、手鼓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手藝人正在砍削、雕琢,描繪。幾位老人合奏蒙著一絲憂傷的木卡姆套曲,熾烈細膩的異域氣息打動了我。聽不懂他們唱什麼,想必是家園別離、愛情歡樂。

讓人眼花撩亂的樂器。(作者提供)
讓人眼花撩亂的樂器。(作者提供)

維族人能歌善舞。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幾十年傳唱不衰。喀什女兒迪里拜爾登上芬蘭國家大劇院,是中國第一位簽約海外的女高音歌唱家。好萊塢2007年電影「追風箏的人」中,艾米爾和哈桑生活的阿富汗場景就在喀什取景,古城還原1970年代戰亂之前喀布爾的歷史感,和憂傷又溫暖的生活氣息。

古城內外 兩個天地

走出千年老街烏斯塘博依路,一腳踩進喧囂歡樂的艾提尕爾廣場,一步之隔,兩個天地。廣場是世俗活動中心,禮拜時也是宗教場所,街道以廣場為中心向外延伸,商業街車流不息,人群摩肩接踵。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中國最大清真寺。(作者提供)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中國最大清真寺。(作者提供)

廣場一側是始建於1442年的艾提尕爾清真寺,中國最大的清真寺,中亞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買票進入清真寺,一個巨大的庭院,樹蔭下長長的涼棚供信徒做禮拜。大禮拜堂廊簷由140多根墨綠色的雕花廊柱支撐。晚禱鐘聲響起,信徒席地而坐,隨著阿訇誦讀古蘭經。

廣場對面的大巴扎人聲鼎沸。巴扎不僅是集市,也是商品博覽會,娛樂場所,藝人的舞台,孩子的遊藝園,最是人間煙火氣。

土耳其地毯、巴基斯坦銅雕、印度香料,行商坐賈,雜貨紛呈,包羅萬象的商品有的翻越萬水千山,有的產自本地。一摞摞烤得焦黃的饢,幾頭烤全羊轟轟烈烈占滿櫃台,圍著爐子的缸子羊肉滋滋地冒熱氣。新疆人豪爽好客,喝茶沒有又聞又品的繁縟過程,磚茶沏在銅壺裡,加紅花玫瑰,飯館裡無論豐儉,熱茶免費管夠。

烤禽蛋有意思,敞開的鐵箱裡堆著木炭火,煨著鴿子蛋、鵝蛋、鵪鶉蛋、鴕鳥蛋,慢慢翻烤。吃的時候敲開小口,按自己口味撒上椒鹽、孜然、藏紅花、蜂蜜等佐料。巨大的鐵鍋裡羊肉抓飯油亮亮地,這是典型的中亞美食與傳承,讓我們想起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抓飯。一大鍋抓飯已經快賣完了,老闆一邊裝盤,一邊示意顧客掃二維碼微信支付,互聯網直接走進大巴扎。

巨大的鐵鍋,一大鍋羊肉抓飯快賣完了。(作者提供)
巨大的鐵鍋,一大鍋羊肉抓飯快賣完了。(作者提供)

巴扎也是年輕人的社交場所,逛巴扎的年輕古麗們穿著絢麗的服飾。小夥子逛巴扎主要是看美女,也許會一見鍾情。同一個廣告牌上,維文從右向左讀,漢文從左向右讀。各民族並行不悖地按照自身的方式生活,和而不同,又相融共生。

歷史悠久 遺址豐厚

喀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2100年,乾燥少雨的氣候封存了遺址遺物。西元73年班超41歲,奉命出使西域,到過的盤橐城遺址,在喀什東南郊克孜勒河與吐曼河交界處。西元74年至91年間,班超以盤橐城為根據地抗擊匈奴,保護絲綢之路暢通。當年顯赫的軍事要塞如今只剩下一段殘牆荒丘和亂石書寫的蒼涼。遺址紀念園神道矗立著班超36騎雕塑。

香妃園主體建築墓室像一座阿拉伯宮殿。(作者提供)
香妃園主體建築墓室像一座阿拉伯宮殿。(作者提供)

古城東北角一座耿恭城,紀念東漢名將耿恭率兵在彈盡糧絕中鎮守疏勒,留下「十三壯士歸玉門」的佳話。西元75年匈奴鐵騎捲土重來。耿恭先堅守金蒲城,後撤到依山臨塹的疏勒城。城中斷糧斷水,幾千壯士戰死餓死幾乎折損殆盡。76年援軍趕到疏勒城時,厚厚的積雪中站起了26個枯槁的「骷髏」,高舉著破爛的軍旗仍然準備拚殺。耿恭也頑強挺立著。他們返回中原途中,一半人倒在半路上。3月,十三壯士終於回歸玉門關。其實喀什並不是耿恭堅守過的疏勒城。奇台縣麻溝梁遺址依山臨塹,是新疆唯一的漢代建築遺址,才真正是耿恭憑險據守的疏勒城。

香妃園始建於1640年,安葬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伊達雅圖勒拉家族五代72人,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墓地。200多年前這個家族一位女子走進了歷史傳奇,至今芳香猶在,香魂如縷,她就是香妃。

香妃園墓室裡一座座墓塚。(作者提供)
香妃園墓室裡一座座墓塚。(作者提供)

後世將此墓園稱為香妃園,墓園由門樓、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組成,主體建築像一座阿拉伯宮殿,穹頂高大,琉璃飾面,四角各一座塔樓。傳說香妃受詔入宮,去世後遺體運到這裡安葬,哀婉的故事編入戲劇。當地人說香妃拒絕乾隆恩寵,被皇太后殺死或自殺,沒葬在這裡。

新城寬敞的馬路,新的水泥樓房。沒有了磚雕門廊、雕花門楣窗櫺、圖案掛毯的喀什還是喀什嗎?都市文明誘惑巨大,20年時間就可以讓很多2000年延續過來的靈性從身邊消失。新喀什人不再四季遊牧遷徙,無需寂寞地守著一群牛羊,呆看一隻鷹隼畫過天際,冬窩子、夏牧場對他們越來越遙遠。

喀什窄巷幽深又新樓林立,秉性難移又多元交織,固守傳統又與時俱進,和而不同又在潛移默化中。歷史的跨度、文化的多元,反差實在太大。喀什超越了一座城市、一個地區,多元匯聚海納百川,帶著一股複雜迷人又遙遠的氣質,混血、豐盛、華美,濃縮了喀什好幾代人的美好記憶。我們好幾位同學畢業分配到新疆,或採油開礦,或農墾兵團或教書,結婚生兒育女也沒扎根,幾十年後回歸故土。離開南疆很遠很久了,他們和兒女都說人生中最難忘的地方是南疆,是喀什。

香妃園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墓地。(作者提供)
香妃園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墓地。(作者提供)

喀什可能不會是白頭偕老的伴侶,卻可能是終生難忘的情人。我們膚淺瞎逛無法讀懂她,只能說:喀什,我來過!

新疆 印度 維吾爾

上一則

旅遊/美麗蘇黎世 站在科技屋脊上

下一則

娛樂/耳穴療法惹議 BBC老牌創業節目挨批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