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華人好市多會員卡借路人竟惹官司 被抄家控3罪

疲弱就業報告重燃降息希望 道指大漲450點

封面故事.書摘/銀髮族超前部署 學快樂獨老

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劉秀枝認為,年紀大並不是使用3C產品的障礙,只是要不要學跟用得快不快,劉秀枝平時都使用手機轉帳、使用發票載具,不為自己設限。(記者曾原信/攝影)
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劉秀枝認為,年紀大並不是使用3C產品的障礙,只是要不要學跟用得快不快,劉秀枝平時都使用手機轉帳、使用發票載具,不為自己設限。(記者曾原信/攝影)

台灣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

劉秀枝醫師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75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劉秀枝醫師59歲時,依規畫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的第一線退下。但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繼續書寫聯合報「元氣周報」及「康健雜誌」的專欄,結合失智症等醫療知識與熟齡生活,成為醫病橋梁。

●走入山林 預防失智

劉秀枝醫師特別指出: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只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了!

書中建議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

●迎接熟齡 先了解5點

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了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了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以下為劉秀枝醫師這本書的自序: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90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20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95歲回頭與75歲的自己對話──。

•超前部署,讓之後的上坡路輕鬆點

75歲這年,經歷了影響全球達數年的新冠病毒重擊,除了施打六劑疫苗,獨居的你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

即使宅在家,三餐也不馬虎,並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不時瞄一下LINE群組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了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出散步,維持肌力。

你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並惜福。

雖然安然無事地度過疫情風暴,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

而且75歲到95歲這段像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出狀況,不是老舊而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

你很慶幸,自己在75歲時就完成部署。

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出遊。

趁著身體還硬朗,禁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滑脫這兩場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

•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

最棒的是,你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了?」

有病時,不仰天長嘆,哀聲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

即使植了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會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了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得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呢!」

•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

你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回味。

你常說,幸好自己在75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你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認識的餐廳老闆等人也逐一退休。

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了新朋友,而久了,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

你在75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運用電腦、手機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還開設Podcast節目,從錄音、轉場音樂到剪輯一手包辦。對你來說,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

今日你在網路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你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了,莫不對你的上網能力刮目相看,讓你享受被稱讚的快樂。

當然,這些都是在你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累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

相信再過十年,105歲的你,也會感激現在95歲的自己的努力。

(本欄由紐約世界書局提供,購書專線718-445-2665轉100-102)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圖/紐約世界書局提供)
《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圖/紐約世界書局提供)

退休 癌症 疫情

上一則

美國現象/大麻修女 又種又賣傳「福音」

下一則

封面故事/照護人力荒 機器人非唯一解方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