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美成年人肥胖率10年來首下降 學者疑暫時現象

204票贊成 南韓國會通過彈劾案 尹錫悅即刻停職

路襲路罵外 校園、職場仇亞霸凌 受害者更不敢求助

新冠疫情以來,受害人為亞裔的暴力事件不斷,遇到這類仇恨犯罪,受害者可能也面臨身心靈的受傷。(美聯社)
新冠疫情以來,受害人為亞裔的暴力事件不斷,遇到這類仇恨犯罪,受害者可能也面臨身心靈的受傷。(美聯社)

日益增多的仇亞行為,逐漸受到重視之際,心理諮商博士李偉倩 (Dr. Wei-chien Lee)分享自己與曾經發生的仇亞行為而來求助心理諮商的個案。她說,仇亞行為的發生,不只是在新聞報紙上常見的路襲路罵,更多發生在學校與職場,由於權力與職位的不平等,受害者更是不敢發聲求助。

李偉倩提到,一位華裔孩子遭到一位同學當面說︰「因為你長得不一樣,所以我不會請你來我的生日派對。」然而當小朋友回家跟父母說在校遭遇的排擠行為,家長卻說︰「那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不要去就算了。」

當家長與學校都沒有伸出援手,會讓孩子繼續處在被孤立的狀態,會造成孩子一直在想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成為想要討好別人的個性,深怕自己又做錯了什麼事情。她說︰「老師不幫忙,家長沒有能力幫助小孩,小孩子最後只能閉嘴,默默承受被孤立的行為。」

讓孩子重新做出選擇

對於孩子所遭遇的狀況,李偉倩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回覆︰「這件事情是不是第一次發生?希望媽媽可以為你做什麼?是否還想要繼續上學?」同時持續追蹤孩子每天的上學狀況,提供孩子針對這樣行為可以做出的選擇,讓孩子重新擁有選擇權。

「受到創傷的人,在創傷當下,他們的選擇權是被剝奪的,像是地震、搶劫、車禍這些都是被迫發生的,當受創者重新擁有選擇權時,他們可以重新活過來。」

當家長可能沒有資源或是知識去支持孩子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李偉倩建議︰「由心理諮商師個別與學校、家長以及老師會談,讓這場仗成為一個團隊為孩子打開僵局,而不是讓孩子默默的承受,自己去面對在學校中的惡意。」

提醒「對話」已越界

「仇亞行為在外面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去遊行抗議,但是仇亞行為在學校發生時,我們要用團隊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李偉倩說到這些遭遇仇亞行為的孩子們,來諮商室找她的時候,都已經是事件發生後十年、二十年了,這些傷痛在受害者心中已經非常的久,一直都停留在那裡,不曾消失。

仇亞行為可能發生在生活周遭任何地方,學校也是仇亞行為的可能發生地點。(記者孫愛薇...
仇亞行為可能發生在生活周遭任何地方,學校也是仇亞行為的可能發生地點。(記者孫愛薇/攝影)

李偉倩另外也分享一件在美國大學課堂上發生的事情。她說,一位教授在課堂上面對前排的華裔學生,並指著說:「你們的未來在中國。」瞬間全班同學都哄堂大笑,而這些華裔學生感到憤怒、害怕、失望、自我懷疑和焦慮,他們看到不僅沒有人站出來為他們發聲,還必須隱藏自己的感受和反應,因為深怕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太敏感」,華裔學生們甚至還擔心會遭到報復。

對這樣發生的事件,李偉倩為學生們深感不平。她說,仇亞行為以及語言的界定其實較為模糊,很多時候遭受言語上的輕微挑釁,受害者常深怕自己是否過度敏感。她建議, 可以嘗試以「你可以告訴我更多嗎?」這樣的問句,提醒對方對話這句話已經越界了,保護自己同時,也讓對方知道界線在這裡。

華裔 地震

上一則

拜登民調新低 紐森仍有信心 「川普仇亞讓他離開白宮」

下一則

檢視心理傷害反應 家人、社區提供支持協助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