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批以=反猶嗎?大學抗議致民主黨內部緊張

神秘透明生物大量出現在南加海岸 專家:千萬別碰

城鎮傳真/遊樂居鎮 尋覓華人足跡

樂居鎮上的主街道。(作者提供)
樂居鎮上的主街道。(作者提供)

今年北加州的春天姍姍來遲,COVID-19被趕走了,似乎它的餘威仍在,倒春寒仍在砭著人間的三月天。加利福尼亞的雨季很少越過3月中旬的,但是時間走到3月底了,狂風暴雨仍然以每星期一次的節奏威懾山川大地。幾個月來,我窩在家中,憋得慌,再不出去走走,恐怕心中的芳甸就要長草了。

我要去曠野,去沐浴春陽,去傾聽春風,去領略春色。總算雲開日出,這個周末天晴。在幾十個一日遊的目的地中,我選擇了加州州府Sacramento附近的樂居(Locke)。

美國鄉村的中國小鎮

我對樂居情有獨鍾,因為它是美國鄉村地區保留完好的中國小鎮,它有一個美稱「Legacy Town」。就是這個Legacy把我深深吸引。 Legacy可以指金銀也可以指財寶,但在樂居,它指的是中華的文化和精神。樂居,是我們華裔的聖地。

我有個習慣,出外旅遊前,總會對目的地進行一番書面考察。「樂居」這個浸潤在溫馨中的名字是中英語結合的產物。「樂」音譯於Locke,它是當地一個大家族的姓。「居」乃居住地的縮寫。美國東西大鐵路全線貫通後,從鐵路工地上撤下來的1萬多名華工兵分三路;一路打道回國,一路奔走美國各地,一路來到Sacramento River Delta。

當時這個三角洲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橫臥在這片沼澤地上的Sacramento 河和San Joaquin河,給這片平坦的土地帶來的只是洪災和澇災。鐵路華工來美之前大都是農民,他們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他們從鐵路工人秒變回農民以後,操起老本行,築壩修堤,馴服狂躁了千百年的兩河。

當時部分華工住在一個叫Walnut Grove鎮的周圍農莊。1915年Walnut Grove被大火燒毀,那時加州法律禁止亞裔移民擁有土地,業主們便從地主Locke家租到7英畝土地,建成這個以Locke家的姓為名的小鎮。

住民從1500人降至70人

小鎮逐年擴展到14英畝,這裡不僅有磨坊、屠場、飯館、客棧、戲院、中藥舖、雜貨店,還有中文學校和郵政局。到了20世紀上半葉,樂居鎮已是人氣旺盛,熱鬧非凡,不僅增設了賭場、鴉片館,還有若干妓院,被當地人稱為加州的「蒙地卡羅」,芳名遠播。當時以華裔為主的居民達到600多人,商賈往來,集市鬧猛,人口最多時膨脹到1500人。樂居儼然成了一個主要出產梨子外加蘆筍和番茄,產品相對單一的農業大鎮。

馬路邊有樂居鎮的入口告示牌。(作者提供)
馬路邊有樂居鎮的入口告示牌。(作者提供)

可是到了21世紀,樂居不堪光陰的洗滌,人口驟降至70人,華裔僅剩個位數。樂居怎麼會走向沒落的呢?我攜著這個問題,駕車駛進春天的陽光中。駛過幾條高速公路後,我的車被加州快速道160牽引了過去。道路瞬間變窄,成了雙向行駛的單車道。車速慢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致不再是一閃而過,而是一幅幅美景歡喜地迎著我來,留戀地送著我去。春天已給這片土地披上了綠裝。草木爭榮,繁花似錦。只見牛在草地上徜徉,碧綠的草地一直鋪向天際。

Sacramento河,在我的左手邊默默地流向遠方。據說160公路的前身是防洪排澇的河堤。華工在三角洲築起幾千哩長的河堤,將50萬英畝的沼澤地建成加州最有價值的農田。把加州建設成全美國的糧倉,我們華裔前輩居功至偉。我以崇敬的心情行駛在160號公路上,心情激動,難以自抑。

在160上,我接連停了三次車。我站在路邊許久,任春陽烘乾我被淚打濕的臉龐,任春風意味深長地吹進我的胸懷,任目光自由地馳騁在廣闊的空間。我貪婪地把大野上綠意氤氳的田畦、把公路邊婆娑多姿的綠樹、把河中間活潑奔放的浪花都攝進我的手機,我把這萬千景色儲存在手機裡,我把難忘的審美愉悅珍藏在心的深處。飲水思源,我的感恩如公路邊Sacramento河的河水滔滔不絕。

今天在樂居接待我的是樂居基金會的秘書長謝先生和中文能聽懂但不會說的土生土長的孫小姐。我30年的好朋友Charles也特地趕來當我的導遊。謝先生中等身材,方正的臉龐紅潤飽滿,臉上很少皺紋,講話中氣十足。他藏著的年齡,不慎被棒球帽兩側爬出來的幾綹灰白頭髮拱了出來。畢竟是秘書長,他對樂居知之甚多,簡直就是樂居的百科全書。

謝先生把我們領進Locke Boarding House。這裡是基金會開會的地方,也是樂居綜合博物館。樓下大堂,四壁掛著樂居早期的人物照片。我從中文學校的學生畢業照裡,看到早年風華正茂的華裔青年;我從一家四口的家庭照裡,看到Locke一位締造者Lee Bing的尊容。

我看到老先生在安靜地讀報,看到年輕女孩穿漂亮的衣服在街上戲鬧,看到樂居民眾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可能是同為炎黃子孫,我與他們很有眼緣,我把自己想成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博物館還展出早年的生活用品,用餐的碗碟、漁夫的蓑衣、農耕的器具、敲更的木魚,我屏神瞧、悉心聽,彷佛聞到樂居百多年前的生活氣息。我的思緒裹挾著對前輩的緬懷,緩緩融入早年的樂居,謝先生涓涓如流的講解成了話外音。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雕塑。(作者提供)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雕塑。(作者提供)

中山先生海外根據地

樂居的主要建設者是廣東中山籍人士。國父孫中山先生每次赴美,在舊金山稍作停留後,便乘船沿Sacramento ,來到三角洲一帶的Isleton、Walnut Grove、Courtland,宣傳反清主張,籌集民間捐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成立中華民國,三角洲堪稱中山先生的海外根據地。那時候儘管還沒有樂居,但有很多香山籍(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人士,他們是中山先生忠實的擁躉。就是這些志士建起了樂居,並在樂居成立了國民黨支部。樂居的輝煌一直延續到二次世界大戰。

由於排華法案的打壓,全美華裔人口幾十年來一直停滯在12萬至15萬人之間。美國參戰後急需兵員補充前線,當時有2萬多名華裔青年參軍,華裔成了為美國而戰的一支生力軍。樂居的青壯年大都離家奔赴前方,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青年人打完仗,國家給了很好的福利,他們在外見了世面,就不願再回來定居。後繼乏人,成了樂居走向衰弱的主要因素。

由於樂居的土地是租來的,再加上排華法案像一座大山壓在華裔頭上,因此當時華裔興建樂居僅是一時之舉,他們心心熱熱保持著中華文化,仍想著落葉歸根,因此,謝先生說,樂居最初的50多幢房子,地基都很淺,地上的建築都是用木板拼搭而成的。

我們走在樂居的主街上,目之所及的房屋,盡顯年代滄桑。舊金山的住宅大部分也是木結構,但木結構外還有層層水泥石灰和鐵絲網包裹,外牆還會刷上油漆。但樂居的房子牆板大部分是裸露的,歪歪斜斜,就像年邁的老翁,本色得很。

樂居大部分房子兩層樓,沿街還有騎樓,廣東四邑地區的民居與美西粗獷的屋宇融為一體。一條不足百米長Main Street,我漫步了足足三個小時。我走進了樂居紀念公園,在高聳的華工紀念塔前留影。我參觀了大來賭場博物館(Dai Loy Museum)和俊英工商總會博物館。我在中文學校博物館裡逗留的時間最長。儘管這所學校只有一間教室,但教室裡的課桌椅子都排列整齊,黑板上還有粉筆的印跡,好像一堂課剛上完似的。這幾十年前上的這堂課歷歷在目,課堂保存得如此之好,令人感佩。中文學校門口兩側各有一尊塑像,萬師之尊孔子和國父孫中山,中國歷史上的兩大偉人,光可鑑人,還在這裡辛勤地守護著中華文明。

華裔民居成美國地標

走在街屋簡陋、無市容可言的樂居馬路,我盎然的情緒一點沒有減弱。我在這裡讀到了歷史,我走在華裔先輩開拓的路上覺得分外踏實,我彷彿看到前輩的音容笑貌,看到前輩建樹的業績彪炳美國史冊。美國的老百姓是厚道的,他們與我們一樣感恩華工對美國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誠心保存樂居的原貌,誠意維護華裔的文化,1990年,歷史紀念意義重於生活居住意義的樂居小鎮,被命名為美國國家級的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便是明證。華裔的百年民居成為美國國家地標,實屬罕見,彌足珍貴,更值得萬世流傳。

童子軍參觀樂居鎮博物館。(作者提供)
童子軍參觀樂居鎮博物館。(作者提供)

華裔 加州 博物館

上一則

移民專頁/抽籤鬧劇 40萬人重複申請

下一則

人物/李梅山 功夫師父變心靈導師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