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仇恨犯罪愈演愈烈 紐約市府推系列課程 助公校生學習包容

廣東梅大高速坍塌已48死 「豆腐渣」工程釀禍?

政治、經濟、美食…「繁花」隱藏的一些熱門話題

「繁花」中不少情節靠美食推動。(取材自新京報)
「繁花」中不少情節靠美食推動。(取材自新京報)

電視劇「繁花」在大熱的影視明星八卦之外,成就一堆經濟話題,故事中的上海飲食、上海地標,堆疊起上海灘文化的一路繁花,而劇中的「不響」,則可見時隱時現著政治話題。

歷時六年籌備、三年製作的「繁花」,是香港知名導演王家衛的首部電視劇集,截至2024年1月8日,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已破3萬1000,開播期間微博熱搜超1759個,相關話題閱讀量達91億;「繁花」引燃璀璨煙火,成為當前影視領域的一大熱點。

改編小說 曾獲文學獎

該劇講述上世紀90上年代,阿寶(胡歌飾)與玲子(馬伊琍飾)、汪小姐(唐嫣飾)、李李(辛芷蕾飾)、陶陶(陳龍飾)等滬上弄潮兒女的奮鬥人生;劇本改編自金宇澄2012年的長篇滬語小說《繁花》,小說曾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一度被批評家推崇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

《繁花》被認為「在生計風物中見出世相大關」(茅盾文學獎授獎詞),王家衛對其解讀為「表面是飲食男女,裡面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中新社報導,「繁花」可說自帶萬眾矚目的基因,而事實上,這部作品的最終呈現,的確也成就難得一見的繁花似錦與風流未央。

「繁花」圍繞「阿寶」講述一段90年代的上海傳奇,「阿寶」在「爺叔」指點下的一路「升級打怪」,閃耀著金色光輝的黃浦江見證著大時代變革下的每個人,抓住機會,力爭上游,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情義;熙熙攘攘中,這裡有無盡繁華,也有無限未知……。

帶火滬語方言、地標

「繁花」聚焦的都是90年代的上海,90年代的中國「時代精神」,劇版「繁花」以極致的美學表達這一主題的描摹:立體而風味濃鬱的人物背景,充滿戲劇色彩但又浸透飲食男女生活況味的細節,在情節交代中的大量極具節奏美感的非線性敘事,情緒踩點精準到配合人物每一幀表情。

有人說劇版「繁花」的眾多出色角色之中,占據「C位」的是成長中的上海。此言不虛,不論反覆出現串聯起整個故事的黃河路等地標還是方言的運用,甚至其中對於核心人物的塑造,都令「上海」在整整30集劇情中始終保持「出鏡」狀態。

無怪乎「繁花」播出後,從滬語到排骨年糕、到定製西裝,再到外灘27號等地標,無一不紅。「繁花落盡,風流未央」,從這個層面看,「繁花」也引爆一場對滬上文化的關注與奔赴。

至於與「打卡」成風的社會生活關連,是劇中原型餐館苔聖園,訂單已排到2月;劇中美食之一的上海排骨年糕,創出日銷量峰值;劇中和平飯店同款72號的「英國套房」緊急易名「英國繁花套房」,漲價到一晚1.68萬元人民幣卻連日訂罄。

「繁花」劇中重要場景酒家「至真園」的原型「苔聖園」,成了黃河路上的拍照打卡聖地。...
「繁花」劇中重要場景酒家「至真園」的原型「苔聖園」,成了黃河路上的拍照打卡聖地。(中央社)
在電視劇「繁花」中,演員胡歌所飾演的男主角阿寶在和平飯店有一個長期包間。(取材自...
在電視劇「繁花」中,演員胡歌所飾演的男主角阿寶在和平飯店有一個長期包間。(取材自第一財經)

高頻詞彙 「不響」藏密

江蘇衛視「荔枝追劇手冊」之前分析王家衛的改編,保留原著哪些精髓;其中談到「繁花」原著小說中,有個高頻詞彙「不響」,共出現1400多次。

簡單來說,「不響」就是「不說話」的意思,但每一次出現的意思都有著微妙的區別;一千多處的「不響」,成了王家衛的改編「密碼」。

在王家衛看來,「不響」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種留白。「凡是我不想講的、不能講的,(或是)講了為難自己、為難別人的,『不響』。這也是一個創作者的態度,我只講我能講的、我想講的、我講得好的。」

至於「繁花」真正「不響而響」的,除了上海,至少還有三個原型人物;首先是「繁花」關鍵人物爺叔,有說其原型是中國改革後第一代莊家林樂耕,既被稱其為中國的「私募江湖第一高手」。

大亨角色 疑指陳良宇

故事說當年林樂耕在深圳交易所買深發展股票,張開就要2萬股,然後股價暴漲五成,林再賣出,這一事件被稱為「有記錄以來滬深股市第一次坐莊」。

至於劇中最熱鬧的女生意人,最後捲入的大案,仿照的是當年「藍田案」,中國股市最著名的欺詐案之一;據了解,「藍田案」的主角是藍田股份的董事長瞿兆玉,這位卸任官員1992年創立藍田公司。2002年1月,瞿兆玉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被從北京傳至湖北接受調查,案件轟動一時,在「繁花」中成了重要情節。

至於主角 「阿寶」逐步成為上海灘一代大亨,劇情穿插社會、上海經濟、A股市場的歷史內容,不少評論者認為「阿寶」這個角色透出「上海前首富」周正毅的影子,書中部分節情也讓人聯想到原市委書記陳良宇在上海的執政事跡。

「繁花」「不響」之響,也因這些原型人物。

不少男性劇迷都想穿一套「繁花」中「胡歌同款」的西裝結婚。(取材自微博)
不少男性劇迷都想穿一套「繁花」中「胡歌同款」的西裝結婚。(取材自微博)

「存鈔票,不如買郵票」劇集曝炒郵風

郵票是暗藏在王家衛電視劇「繁花」中的一條暗線,劇中一冊郵票本價值10萬元(人民幣,下同),能換至真園88桌飯錢的一半,此景非虛。事實上,當年上海灘上興起一股全民炒郵的熱潮。

上觀新聞報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到處充滿著商機。一方小小的郵票雖然票面價值僅為幾分錢,但由於發行量之稀缺,在「黑市」上可炒至上千元。

當年流傳較廣的一個版本是,黃浦區有個王木匠,手上有三版1980年庚申猴票,結婚時他賣了一版,買摩托車時他又賣了一版,出國去日本時賣了一版。郵票成了他改變命運的轉折點。

伴隨著集郵潮愈演愈烈,當年的盧灣區、徐匯區工人俱樂部和肇嘉濱路太原路逐漸成了集郵勝地。1988年「文匯報」報導,上海各區集郵協會還舉辦拍賣會,郵票確定一個底價後,應叫者競相拍喊,誰出價最高就賣給誰。一張面值5元的奔馬小型張,拍賣價從30元起,最後以65元擊板成交,其中進行了15個回合的競爭。

最終,太原路郵市在1988年10月4日得到區政府批准,成官方認可的郵票二級交易市場,一張門票售價2角,依然擋不住全市40萬集郵迷的熱情。

「與其存鈔票,不如買郵票。」1989年「解放日報」在調查上海的集郵熱時坦言,相當一部分人集郵的目的不在鑑賞和交流,而僅作為保值儲蓄。集郵迷直言不諱:「郵票等於財富,既是藝術品,又可換鈔票。」甚至連不知集郵為何事的老太太都開始為孫子集郵:「送鈔票給孫子還不如送郵票。」

面值不到1元 飆漲破萬

1980年,首輪生肖郵票「庚申猴票」發行時面值僅0.08元,由於發行量有限,價格在2010年突破萬元。2016年,一枚「庚申猴票」最高叫價1.5萬元,升值高達18萬倍,一套80枚整版「庚申猴票」可抵一線城市一套房。

新聞晨報曾報導,2016年一群郵迷跨年輪流站崗,二十幾號人硬是堅持了166小時,5日6點30分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猴票;據說,還有人在世博郵政支局排了9天9夜!

當然,這些辛苦都是有回報的;發售第二天,面值38.40元的兩枚大版猴票漲到340元,第三天漲到420元,第四天漲到550元,第六天已漲到了900元。之後幾輪猴票依然很有市場,第三輪猴票(2004年)大版市場價格從19.2元升至1500元,價格漲幅近80倍。

遺憾的是,但隨著投資渠道的不斷拓展以及集郵人群的老齡化加劇,上海郵市常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一名年輕的上海集郵協會會員告訴記者,身邊集郵迷們的心態不再是寄希望於「集郵發財」,「線下排隊有限購,線上要實名預約,一套郵票哪怕翻100倍,也賺不了多少錢。現在投資的機會多的是,靠郵票發財可能還不如餘額寶裡面多放點錢收利息。」

繁花 投資 拍賣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中國人口急速萎縮的4關鍵 從計畫生育預測失準開始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