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配合堵車費 紐約市內通勤鐵路折扣擬加大

助學子更好融入社會 紐約市教育局辦研討會

話說紐約中國城

身為七○年代留學生的我,每到假期即招朋引友開車天南地北遨遊。凡經過大城市, 一定先殺到「中國城」吃頓中國菜,祭好五臟廟,買了家鄉雜貨,才去拜訪當地的名勝。

第一次到紐約華埠是在一九七一年, 記得當時點了廣式「清蒸龍利」(龍利又叫「黃帝魚」,傳說味道鮮美,皇帝不忍吃完,丟回水裡再生而得名), 不知道是不是當時住在小城, 沒有道地的中國菜吃,所以吃了該蒸魚,迄今仍香味猶存。

一九七五年, 在康大當超博士的薪水差不多是研究生的兩倍,但伊薩卡(Ithaca)的生活費卻比田州納城(Nashville)高。迫於生活需要, 原在台灣念藥學的太太想拿藥劑師執照賺錢貼補家用,考試地點就在紐約市。

考試前一天,我們開車到新澤西州霍博肯市(Hoboken)大學同學處打尖,從霍博肯到紐約,坐地鐵經過海底隧道即可到達。考試當天,陪著太太上考場後,偷得人生半日閒,隻身到中國城溜達,打發時間。

比起其他城市的唐人街,紐約的中國城占地較廣,約有兩平方英里。它位在曼哈頓南部的東邊,西邊靠著百老匯,居民大概有十多萬。它不僅是美國最大的中國城,也是世界非華人世界中最大的中國城。

回顧紐約華埠的歷史,不啻是一部上代華僑的滄桑史。遠在十九世紀中葉加州掀起「淘金熱」時,許多廣東青年被清政府當「豬仔」賣到美國,成為建築東西橫貫鐵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勞工。鐵路建築完成後,滯留美西的大批華人進入勞工市場,影響了當地捲雪茄與紡織業工人的就業機會,美西遂發生多起屠殺華工的事件。為了生存,美西無法立足的華工紛紛湧向紐約, 開設洗衣店、餐館, 中國城因而成形。

許多美國人不能了解中國城自成一個世界, 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其實中國人聚在一起,有他們不得以的苦衷。早在一八一二年,美國政府頒布「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限制華人移民美國,這是美國立國至今唯一限制特定種族移民的法律。法案中還不准華工攜帶妻兒到美國。

二十世紀初年,在曼哈頓的七千華人中,只有一百五十個女人,這種男多於女的社會,加上男的大部分是單身,導致中國城酒館妓院林立,鴉片賭博盛行,難怪乎中國城被稱為「罪惡之城」,有一部金獎電影「中國城」(Chinatown)即影射此意。這個歧視華人的條款,一直到一九四三年美國打二戰時,需要在亞洲與蔣介石成為盟友,才不得不取消。

那麽,中國城既不融入美國社會,如何自我生存?誰都不能相信, 老式中國人的族規家法,能在幾萬里外的異國施行。中國人自己成立聯誼會舘(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CCBA),選出德高望重的長輩當會長,訂立族規家法,藉以解決訴訟及排解糾紛,促進華人的互助。如果華人受到外人欺負,則有武舘(如精武門等)出面替天行道。由於這個方法處理得當,華人就更不需要與本地人來往,雙方的隔閡就越陷越深。

一九四三年後,名曰取消歧視華人禁令,華人移民美國仍受到很大的限制。真正華人大增是從一九六八年開始,許多逃離文革來到紐約的中國人,拿著現鈔到中國城附近買房子,買了之後,將之改為成衣工廠或辦公室,中國城遂擴展到「小義大利區」。

紐約的唐人街,除了餐館,及賣乾貨食品、手工藝品的商鋪外,還有麻雀館、按摩院及電影院;按摩女大多來自亞洲,影片則來自香港,講廣東話居多。除了大快朵頤吃了燒臘飯, 我還趁機到電影院看中文電影,一張票可以看兩片,非常划算。

近年來,來自台灣及大陸的留美華人在美國念書就業,已不住在中國城,所以美國人叫住在中國城的華僑為「城區華人」(Downtown Chinese) ,不再住在中國城的華僑為「郊外華人」(Uptown Chinese)。

現如今, 網購盛行, 加上大型販賣亞洲食物的超市林立,中國城已逐漸沒落, 將來只能作為旅遊及娛樂的景點罷了。

華人 移民 電影院

上一則

史丹福女孩趙佳怡出新書「矽谷迷局」

下一則

教奶奶游泳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