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挺巴學運/哥倫比亞大學示威學生攻占漢彌爾頓大樓

紐約公共交通重罪案件 今年已下降6%

李連貴熏肉大餅

「文革」期間的一九六九年底,我父母被流放到吉林省梨樹縣的偏僻農村。一九七○年春,我從長春前往探親途中,首訪臨近的「四平」。這座被稱為「英雄城市」的地方,位於東北松遼平原中部腹地的遼寧、吉林、內蒙三省區交界處。其城鎮名稱猶含宿命箴言,一九四六年三月至一九四八年三月,國共兩軍於此戰略要地四進四出拉鋸惡戰,果然應了「四平」涵義。

我一直以為此地名稱由於四度激戰而得名,殊不知其本名原乃「四平街」。為寫本文上網查詢,方知此地竟是清朝慈禧太后的葉赫族裔發祥地,還是我心儀的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族裔祖籍地。那日步出四平火車站,見矗立的戰爭紀念碑。一旦走出這頗為體面的廣場,市區的街道景象頗為粗陋寒磣,想必原城區建築物早被二十多年前的兩軍攻堅戰四度炸為焦土,後起房舍遂因陋就簡。

打聽本地唯一名吃「李連貴熏肉大餅」店鋪,路人皆知而指路。原來就在足以用「一撒歡兒、跑兩圈兒」形容的名之為「市級」而形同「鎮子」的蕭條商街間一處尋常平房,那景象不禁使我想到此謂「四平市」之規模,著實近乎「九十一條街、七十一座樓」(就是一條街、其實一座樓)而已。

懷著不無失望的心情,推開那扇油漆剝落、玻璃污濁的木框店門,倒是意外看到空間不大屋子裡的十幾張桌子,已然被紛紜的食客們簇擁坐滿,看來這家特色餐館還真名不虛傳呢。我重又湧起食欲的期望,趕緊排上付款隊伍,點了一份熏肉和大餅。旋即在櫃台領取一盤熏肉,告知大餅現烙供不應求,還得另排隊等待。我看見屋中間一張桌子有一空位,趕緊過去將熏肉盤子置於桌面,通常這樣就算表示此座有人占位了。

排在十幾人的等餅佇列裡,巡視一屋子的食客,大多為小城市民模樣,衣著不整,吃相粗俗。由於「革命年代」,沒了以往的酗酒爛醉和猜拳吆喝,唯幾桌人聚餐喧嘩。等餅佇列進展緩慢,當班女服務員時不時跟湊過去的什麼熟人招呼後,進裡面灶間將剛烙好的大餅取來遞交。如許「加塞」、「走後門」的套路已是司空見慣。

我排長隊等得不耐煩之際,便無聊地觀望食客進食的吃相。待目光掃到我放盤子的那桌,卻發現被食客圍滿。我定睛一看,一老漢正埋頭大嚼我買的熏肉,眼看一盤子肉已然見底,我雖然非常氣惱,卻也被這堂而皇之借機下嘴的豪橫舉動,搞得瞠目結舌無可奈何。

花了一個小時長隊,終於取到屬於我的熱騰騰大餅,端著盛餅盤子再排隊買一份熏肉,兩手端著兩盤食物,見縫插針撂在一即將吃完的食客桌上,跟幾員無座人那樣站立著吃起來。或許是因饑所致,這份餅夾肉吃進嘴裡還真是地道美食。興之所至,也就忘了我這一盤熏肉可是付了雙份的價錢。

為寫本文上網獲知:熏肉大餅是四平市著名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一九○八年由河北灤縣柳莊人李廣忠(乳名連貴)逃荒闖關東,在吉林省梨樹縣始創。熏肉用十餘種中藥烹煮,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熏香沁脾。大餅用煮肉的湯油加麵粉調料加工,餅內起層,外酥裡軟、滋味濃香。搭配同食,更是別有風味。

當年飯館就餐的東北習語叫「下館子」,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之一。「毛澤東時代」的飯館清一色都是公家的「國營食堂」,飯菜統一定價,一律先交錢開票,後找座位就餐。文革過後的「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一大標誌,就是一夜之間私人飯館風起雲湧,以至於多到供大於求當街招攬食客。

我還是活到三十多歲,才見識到飯館可以先就餐後算帳的規矩。競爭所致,竟有飯店打出在限定時間點菜齊全上桌,否則免費。如今回顧我當年在四平吃李連貴熏肉大餅的故事,倒也不失為「更是別有風味」呢。

開票 蕭條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我最喜歡的中文歌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