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優格巨頭收購 金山百年啤酒廠Anchor起死回生

經濟學家:Fed降息只差一條件 最快這時候出手

穿著圍裙的光祿寺(上)

穿圍裙的光祿寺——樸素的鄉村大廚。(圖片提供∕何杰)
穿圍裙的光祿寺——樸素的鄉村大廚。(圖片提供∕何杰)

很奇怪,在我川北家鄉的一些方言中,常常會蹦出來一些非常古雅的詞彙,或者是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詞,甚至是十分專業的詞彙。他們鑲嵌在山裡人平淡無奇的生活習俗中,直白淺顯的野語村言中,頗有跳突之感,讓外人聽了,常常覺得匪夷所思。

眾多的鄉土詞語中,「光祿寺」算是一個。

紅白喜事的時候,因為來客多,沒有誰家的廚房能夠寬敞到可以擺放那麼多的鍋碗瓢盆、菜餚調料,所以,要在戶外搭建臨時廚房,請專門的廚師烹煮食物,招待客人。老家管這些廚師,不叫師父,不叫老師,更不直接叫大廚,而是把它們叫「光祿寺」。

小時候,我不懂這個光祿寺是什麼意思。直到後來讀了書,才發現這個詞的來頭,也忒大了些。維基百科對光祿寺的解釋是這樣說的:它是古代掌理膳食的官署。原稱為光祿勛,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屬宮廷宿衛及侍從等,為掌理皇室膳食的機構。各代均保留此制,僅遼金兩代有些微變化,元明清仍隨舊制。

光祿寺的主官稱之為光祿卿,一人擔任,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長級別!這官可不小。古代一個地方的知府也才四品。光祿寺下面還有三個丞,其下還下轄「太官署、珍饈署、良醞署、掌醢署」四個部門。

明代光祿寺負責的是御膳食材的採買,凡祭饗、宴勞、酒醴、膳饈之事,都由光祿寺「辨其名數,會其出入,量其豐約,以聽於禮部」。史書記載,明代食材的來源是上林苑,歲取孳生鵝一萬八千隻、鴨八千隻、雞五千隻。光祿寺的司牧局還專門設有奶牛場,供應皇室牛奶及乳製品。

到了清朝,因另有內務府掌責內廷祭祀,光祿寺僅職司外廷,管理祭祀食品。隸屬於禮部。

所以,當我後來發現,我那些世代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平頭老百姓的父老鄉親們,居然把自家雇傭的鄉村廚子,叫出這麼個稱謂,著實是大感意外。

想想看,一個是穿著朝服走動於宮廷、和皇帝時常見面、動輒一開銷就是幾百上千兩銀子的官員,而且,絕對得是個讀書人,至少也得是進士及第,才能擔任這個官職。為此,我還專門上網查了查,歷史上擔任過光祿寺卿的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而這邊廂,卻是個穿著鄉村舊土布衣服,圍著圍裙,腰裡別著根旱菸袋,站在臨時搭建的鍋灶前,在煙熏火燎中煎炸蒸炒,忙個不亦樂乎的大師父。感覺這兩者間的反差也太大了。這反差不由得讓人生出幾分喜感來。

通常,到了辦事情的前幾天,主人家就要向光祿寺們發出預約邀請,有時是在集市上遇見了,發出邀請。有時候則需要派人到大廚師家裡邀請。

鄉下人做個尋常的家常菜沒問題,但要辦出上百桌的酒席來,那還是得有些過硬的技術才成。好廚師不僅要做菜手藝好,還得做事細心、脾氣好,能替主人籌畫、算計、節省,還得懂很多禮節,隨機應變地說儀式上必須的應景的吉祥話。這樣算下來,一個鄉鎮兩三萬人口中,只有四、五個叫得上名的廚師,真正的好廚師更是不多。所以好廚師的日子都排得滿滿的,如果不提前請,臨時抱佛腳,人家很可能就沒有檔期了。

到了辦事的日子,廚師會提前到來。他們帶著小徒弟,背著做廚的工具,主要有三樣:一是半徑一米多、十多層的竹蒸籠;二是裝得滿滿一背篼的數十件刀具、廚具,都是些鋼火極好的菜刀,常年使用磨得明光鋥亮的鐵鉤子、鐵爪子、鐵鏟子之類;三是一些他們祕製的調味工具。

這其中,頂頂重要的就是那摞起來三四米高的竹蒸籠。廚師從第一頓飯開始,就要用一口大鍋架起這些蒸籠,熱氣騰騰地燒著它。所有做好的菜,都要事先放在這個蒸籠裡,有些菜需要蒸煮,有些菜需要放在裡面保溫。這在冬季的山區,尤其重要。因為桌席都搭在戶外的院壩裡,寒冷的山風一吹,菜很快就涼了,不僅影響味道與口感,吃了也容易生病。這蒸籠還起著給餐具消毒的作用。鄉間沒有消毒櫃之類的東西,而前來就餐的人難保沒有個生病的,甚至傳染病,餐具用完,放在蒸籠裡猛火蒸煮,高溫消毒,可以避免傳染。

廚師一到,先是檢查主人家備下的物料:肉夠不夠,油足不足,蛋少不少,雞鴨鵝魚是否都有了,各種配料、調料是否都齊全。通常這些早幾天就由廚師開好清單,讓主人家採買到位了。這一切清楚後,就要開始忙碌起來。

洗菜、切菜、燙肉、煮肉,開油鍋炸酥肉、丸子什麼的。左鄰右舍的婦女們都來幫忙。摘好洗淨的青菜,放在竹篩裡,一溜排著,綠油油、白生生、青蔥蔥、油光光的,好看得很。

柴火灶裡的劈柴,滋滋冒著水汽,燃著熊熊火焰,有時還冒著濃濃的白煙,嗆得燒火的人,死去活來地咳嗽。

一溜三四口大鐵鍋裡,烈火烹油,鍋鏟碰撞鐵鍋,叮噹有聲,菜餚進入熱油,發出歡快的嘶叫。有時候,菜倒進鍋裡的瞬間,還會轟然騰起一團大火,旋即明滅在空中,一派熱氣騰騰的樣子。

肉香、菜香、花椒、大料、醬油、香醋、小蔥、生薑、豆瓣……,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 甚至還有土酒的芬芳,紛紛隨著煙氣四散飄蕩,中間還混雜著旁邊客人們肆無忌憚的談笑聲,迴旋在村莊的房舍、菜地、水田、竹林上空,遠遠地一聽、一聞,就是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六畜興旺、仁義禮智信的鄉村古風氣息——至少氣氛是十足的。也會讓人產生踏進唐詩宋詞裡的錯覺,陸遊在詩裡寫過的那種「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似乎並不遙遠。

鄉間的紅白喜事,辦法各有不同。

紅事情分為歇客、正酒和朝客,一共三天。歇客是婚禮前一天,親戚朋友們帶著賀禮(通常是雞鴨、豬羊、糧食、米麵、蒸饃、米糕等辦席需要用到的一些東西),來到家中,歇息一夜。第二天是婚禮的大日子,稱為正酒。到第三天,稱之為朝客,也有的寫作抄客。

絕大多數親朋,其實只在婚禮的中午前來朝賀,看完新郎新娘結婚典禮,送上人情禮金,吃完一頓正餐,就離開了。但是一些極近的親友,如姑舅姨表親,則會多停留一天,親戚間平常少走動,這會兒難得聚在一起,大家會借機拉拉家常、敘敘親情。

而白事情一般分為兩天,座夜和出殯。在川北鄉間,還守著古老的習俗,出殯前夜,要舉行祭祀儀式。儀式的盛大或簡約,取決於逝者的身分和家境。祭祀儀式由家族中的尊長主持。祭祀分為家祭和客祭。客祭是族中弟兄、子侄還有女婿、外孫輩的祭儀,家祭是死者的丈夫、妻子、兒女至親的祭儀。無論家祭還是客祭,主要內容都是用一種悲婉哀傷的語調,吟誦一篇韻文。韻文的文字十分古雅,以七言居多,偶爾也會出現九言甚至不規則的歌行體,句末還常帶著《楚辭》中才見的「兮」「若」等語助詞,起興經常以天氣、季節物候、左近風景開篇,這篇韻文叫做祭文。它通常是由熟悉逝者的鄉村文化人來執筆撰寫,主要敘述祭祀的人和死者的親近關係,除了一些公式性的套話,多講和死者生時交往的感人事情,對死者的答謝、感激與懷念,有時候還要承諾對死者的遺屬或未成年子女加以撫恤照應,有讓死者安心之意。這種祭文相對簡短,客氣話居多。(上)(寄自北京)

紅白喜事上,鄰家的女性全部動員起來幫廚。(圖片提供∕何杰)
紅白喜事上,鄰家的女性全部動員起來幫廚。(圖片提供∕何杰)
氣氛熱烈的鄉村宴席。(圖片提供∕何杰)
氣氛熱烈的鄉村宴席。(圖片提供∕何杰)

高溫 牛奶

上一則

春天六節氣默想

下一則

「玻璃大王」曹德旺 走向興學之路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