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重大讓步...布朗大學與示威學生達成協議 允討論從以色列撤資

他拿買三年的印表機到Costco退款成功 遭網友抨擊

湘西紀行(上)

乾州古城中的三王風雨橋。(圖片提供∕葉周)
乾州古城中的三王風雨橋。(圖片提供∕葉周)

年輕時我曾經去過湘西,那已經是三十七年前了。湘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片群山環抱、樹木蔥蘢的神奇土地。那裡有古鎮、古鎮中有石板路;穿過小鎮的河並不寬闊,可是綿延流長。有了河就會有渡口,沈從文小說裡的翠翠就是跟著爺爺在河邊划渡船的。那一年我跟隨電影導演謝晉去那裡拍攝電影《芙蓉鎮》,外景地就在湘西酉水岸邊的王村。

初訪乾州古城

這次我的目的地中仍然有芙蓉鎮,而第一站卻是吉首市。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該地區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就從不是窮鄉僻壤。在民國時稱為乾城縣,上世紀五○年代才改為吉首。吉首市中的乾州古城有四千二百多年歷史,秦漢以後,因古城臨河,成為湘西重要的商埠碼頭。唐宋元明清時期,乾州古城成為苗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當我在暮色中走進高大的乾州城門,前面就是一條在夜色中閃亮的青石板路。看見了城樓和青石板路,心裡卻在問:河在哪裡?穿過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後,終於聽見了河水的聲音。面前的河面不寬,河中還有一排跳岩,名之為萬溶江。明明是一條河,又為什麼稱為江呢?這是一條常流河,發源於鳳凰縣天星山脈,源頭之水多從溶洞中噴湧而出,多處岩溶洞水匯合便成了河,當地人把河稱之為江,由此得名萬溶江。我從跳岩上跨過並不寬的河面,即刻被河兩岸的燈光吸引。河岸上有高聳的城樓,還有鱗次櫛比的民宅。有詩曰:「青石四角修方正,糯米石灰用秤稱。碼口搭接線縫好,千秋永固乾州城。」原來城樓是用青石、糯米、石灰砌築而成。

攤開古城遊覽圖,標註著城裡有不少名人故居,其中就有民族英雄羅榮光的家。羅榮光是曾國藩湘軍將領,後加入李鴻章淮軍。1900年面對八國聯軍的猛烈攻擊,鎮守天津大沽砲台,在彈盡援絕、砲台三面被圍的危急情況下,羅榮光縱身上馬奔回衙門寓所,忍痛先殺了眷屬,以免落入敵手受辱。自己再度飛馬回到主砲台,集合所剩兵勇,激戰六小時,寡不敵眾後失守,最後他以六十七歲高齡壯烈殉國。羅榮光故居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

在乾城萬溶江的夜色中,有一座美麗的橋在幽暗的河道前方光芒閃爍,那是三王閣風雨橋。在湘、黔、渝、鄂四省邊區和湘西南地區,三王爺為三兄弟,封號為白帝天王,正史雖無記載,但八百餘年以來,則是湘西苗族和漢族都虔誠祭祀的神祇。湘西苗區的三王廟,以乾州雅溪三王廟最為宏闊壯觀,香火最為旺盛。苗族民間傳說,三王率領苗民反抗官府,宋王命其舅父招其歸順,後帝詔見,歸賜毒酒,於白馬渡飲之,老大飲一點,死是白臉;老二飲一口,死是紅臉;老三一飲而盡,死是黑臉。現在廟中供著的三王木雕神像,便是大王白臉,二王紅臉,三王黑臉。三王閣風雨橋據說是專為雅溪廟的三大王出巡途中建造的休息場所,平日裡則供路人遮風避雨。

風雨橋是古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尤其是夜色中在萬溶江上燈光閃爍,似真似幻,充滿了美感。風雨橋依照明清時代的建築特色設計,採用全實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過往人們能躲避風雨又能坐下小憩,故稱風雨橋。是一種集橋、亭、廊一體的橋梁建築,已經成為一種標誌性建築。後來我在芙蓉鎮和鳳凰古城都看到類似的建築。

湘西的古鎮還有一個共同點,商業街都沿河修建,順著河邊就有了河街,河街上有店鋪。明清以來,河街漸漸發展成乾州最早、最繁華的街市,南雜百貨、紡織縫紉、漆蠟印染、餐飲小吃、巫師卜卦等等……應有盡有。已經入夜,河邊的大青石板上還有幾個婦女在那裡洗衣服,她們拿著木槌劈里啪啦地在青石上拍打衣服,面前的水中又泛起燈光的倒影,幽靜的古城忽然有了生氣。沿著河街往前走,就看到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腳樓。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上古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為了記住遷徙走過的路,沒有文字的苗族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方法。跨過黃河、渡過長江便在衣服上繡上黃色和綠色的小花帶,翻山越嶺就在衣服上繡好花草樹木,走過洞庭湖又繡上魚蝦螃蟹。

湘川公路奇觀

到了吉首,一定會去不遠的矮寨看看。矮寨是山坳裡的一個苗寨,其實它的出名是因為湘川公路經過了矮寨,前幾年又有一座矮寨大橋橫空出世,跨越了大峽谷成為世界奇觀。

汽車一路穿過矮寨,路上已經看見了橫在高空的矮寨大橋,跨度那麼大,底下完全沒有橋墩。再看沿街的房子,與傳統的苗寨建築顯然不一樣了,都不再是木結構了,而大多是三層樓高的石板建築。據說歷史上矮寨的房屋幾乎全用青石板建造,牆壁是石板,頂部是石板。所用石材是當年開闢湘川公路時遺留下來的,石屋成了修築公路的副產品。

車過河邊,看見河中有人手持網站在水中撈魚,可見河水不深。一問司機才知那不是在撈魚,而是打撈一種小蜈蚣般的生物,美名叫「桃花蟲」。將「桃花蟲」曬乾,炒香或油炸,是佐酒的極品。

等到車上了盤山公路,就在一座大山的北坡上看見了公路奇觀。那段公路既狹窄,坡又陡,根本不可能在陡坡上修一條將近九十度的路讓車子去爬坡。於是只能就地迂迴,在一百公尺的距離上,讓道路彎過來、繞過去,轉折十三道銳角急彎,形成二十六截幾乎平行的路面,形成了六公里長的路,如果從空中俯瞰,就是一串串並排的迴紋針狀態。這真正是修路史上的奇觀。山坡上立著一塊巨石鐫刻著公路奇觀碑文:「公路奇觀位於矮寨北坡上,人稱『矮寨天險』,為湘川公路上最險的關隘,其地勢之險、工程設計之精行居全國公路之冠,此路修於抗日戰爭初年,1936年9月9日全線竣工。一度為中華民族咽喉要地。」

說起湘川公路,必然牽涉到一段艱難的歷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東北早已淪陷,可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張開了饕餮大口,覬覦著中原更大的國土。國民政府裡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向蔣介石提出建議:加強西南地區交通建設、留下迴旋餘地,做好後撤準備,全面準備抗擊日本侵略者。終於國民政府聽取了建議,決定繼剛修築好川黔公路後,修築湘川公路。

矮寨盤山公路是其中最艱難的一段路,雖然全長只有六公里,卻是當年二千多民工,經過七個月日夜兼程,用鋼釬和錘子開鑿出的一條天路。矮寨公路施工時,坡上坡下都住滿了築路工人,凡有勞力的本地人也都參加了搶修矮寨公路。工地上白天炮聲、錘聲響徹山谷;夜間民工加班,用竹筒盛滿煤油燃燒照明,山坡上燈火輝煌。因為山壁太陡,民工們掄錘掌釬站不住腳,就在山頭打個結,拴牢帶個大竹筐的粗繩子,人站在竹筐裡吊下去懸空打釬。中間是深深的山谷,山下是湍急的河流,築路工人用繩索懸身於其中,用原始的鐵鎚鋼釬一點一點開鑿堅硬的岩石,稍不小心摔下山崖就會葬身深谷急流。最終築路工人流血流汗,不畏艱險,終於修成了公路。到了國民政府遷去陪都重慶之後,日本侵略軍占領武漢,切斷重慶經長江水道與華東地區相通的交通線,湘川公路即成了抗戰大後方與抗戰前線聯繫的交通幹道,輸血的大動脈。軍隊的派遣和後撤,軍需產品的運輸完全依賴這條公路。川鹽和四川土產由此進入湖南,軍工器材、航空油料等戰略物資由此源源不斷流入抗戰大後方,湘川公路也被稱為「戰時生命線」。

當年二千多民工櫛風沐雨整整奮戰了七個月。最後有二百四十八人為築路獻出了生命。而患病工人亡於歸途者亦時有所聞,傷殘者不計其數。為了追懷死難者的功績,和「開路先鋒」銅像遙遙相對的是一座「湘川公路死事員工公墓」。當我徒步走過那裡時,一次休閒的旅遊突然增添了歷史的沉重感。正是這條路保證了抗戰年代大後方的生存。

眼前令人震撼的是矮寨大橋橫空而建,在一條相隔一千多米的山坳之上,一條紅色的懸索橋筆直地搭在兩座山間,橋下沒有橋墩,是一個三百五十五公尺的峽谷。那就是2012年通車的矮寨大橋。大橋主跨跨徑一千一百七十六米,是世界上峽谷跨徑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2013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旗下網站推薦的「十個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標」,矮寨大橋是中國唯一入選的景點。

矮寨大橋周邊是典型的喀斯特峽谷地貌,兩岸懸崖聳立,中間是一條深而寬的溝壑,起霧時雲霧在山間纏繞,填滿了山谷,似真似幻。當地正在利用這些優質的自然資源,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極限運動和戶外運動天堂。(上)(寄自加州

萬溶河邊的洗衣女。(圖片提供∕葉周)
萬溶河邊的洗衣女。(圖片提供∕葉周)
乾州古城城門。(圖片提供∕葉周)
乾州古城城門。(圖片提供∕葉周)

日本 東南亞 加州

上一則

晨練

下一則

新竹縣長楊文科招商引資 照顧老幼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