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五一長假 廣東梅龍高速凌晨路陷 19死30傷

重大讓步...布朗大學與示威學生達成協議 允討論從以色列撤資

屹立的史詩——賀蘭山

賀蘭山下西夏王陵。(圖片提供∕李丁)
賀蘭山下西夏王陵。(圖片提供∕李丁)

去寧夏,最想看賀蘭山,因為岳飛那氣貫長虹、蕩氣迴腸的〈滿江紅〉。岳帥雖壯志未酬,卻讓賀蘭山聲名遠播。

賀蘭山若群馬奔騰在阿拉善高原至銀川平原青銅峽之間,縱亙二百五十公里,是中國寥寥幾條南北走向的山脈之一。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吐蕃、蒙古等民族在此放牧狩獵。賀蘭山是農田與草原荒漠的分界線,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水嶺。西元前272年秦軍擊潰雄霸大西北的義渠戎部落,從此烽火頻起,遊牧族群與農耕族群之間戰亂不斷。中國的大山沒有哪座像賀蘭山這樣充滿金戈鐵馬、血雨腥風,見證著各個朝代在此兵戈相向。

寧夏在烏蘭布和、騰格里、毛烏素三大沙漠的圍堵下,沒有淪為荒漠。賀蘭山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沙漠東襲,攬引了黃河北上並行相依,山河共同創造出中國古代最大的人造綠洲。賀蘭山橫亙於寧夏歷史脈絡深處,最矚目是岩畫、長城、西夏王陵。

歲月失語,岩畫能言

從銀川向西,在蘇峪口北側進「賀蘭口」,撞見我心中的賀蘭山,雄渾壯闊,凜然不可犯。斷崖石壁上鏤刻著數以萬計的岩畫。一千四百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岩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謂之畫石山也。」後代不珍惜這「畫石山」,岩石被炸,石料當建材,許多岩畫不復存在。直到1970年代岩畫才獲重視。

賀蘭口溝谷兩側岩壁上刻鑿著三百多處岩畫。人首像占一半,畫面簡單,長犄角,插羽毛,戴帽;其次是虎狼、牛羊鹿等動物;先民驅趕羊群、手持弓箭、狩獵征戰、跳舞;噴著烈焰的太陽,彎彎的新月,占卜誦經,那是圖騰與祭祀。爬上半山腰,看到一張人面像,圓臉圓眼闊鼻,頭部放射光芒,那是鎮山之神太陽神。時間停滯在一塊塊岩石上,拙樸地記載了先民的社會習俗、生活場景和審美觀,經年累月形成遊牧民族文化藝術長廊,成為篆刻在石頭上的史詩。

賀蘭山岩畫是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在石崖上留下的,延續到宋元西夏,不同朝代不同文化的人增添新作。我們沿溝谷尋找岩畫,觸摸先民的世界。幾頭岩羊在崖壁上跳躍,公羊頭上長著犄角,像是從千年前走來的山間精靈。對照先民的自畫像,我們的面龐大概還是數千年前的模樣,彷彿從他們到我們只是彈指之間。

謎一樣的西夏王朝

黨項羌民族原居青藏高原東北部,每姓氏自成部落。唐初遷徙到陝西甘肅,依附中原王朝。唐末夏州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與平定黃巢起義立功,封夏國公,賜李姓。拓跋氏厲兵秣馬藩鎮割據,強大後叛宋自立,廢唐宋所賜李姓、趙姓及拓跋舊姓,改姓「嵬名」。1038年元昊稱帝,以興慶(今銀川)為都,國號「大夏」,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仿唐宋官制律令,帝位傳十代。

西夏雄踞西北,對壘中原,和宋遼三分天下。宋代賀蘭山是西夏人的天下,讓羸弱的宋朝又恨又怕。岳飛怒髮衝冠立下宏願,要「架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蘇峪口景區「賀蘭山闕」景點立岳飛雕像。也有學者認為岳飛所指是河北磁縣賀蘭山。

元昊暴戾多疑好色。1048年其子寧令哥弒殺親父,報奪愛之恨,一代梟雄歿年四十六歲。成吉思汗四次親征,躍馬揚鞭直指賀蘭山,第四次(1227年)才蕩平西夏王朝。成吉思汗也被黨項人所殺。蒙古人毀滅性報復,屠城殺戮、掘墓焚書,皇陵被毀盜殆盡,全面消滅西夏種族和文化。以銀川為國都的西夏,崛起後又迅疾消亡,是歷史留給賀蘭山最大的謎。

西夏王陵在賀蘭山下,占地五十三平方公里,陵區曾經金碧輝煌,有角樓闕台碑亭、外城內城、獻殿陵台等建築。陵台為塔式,底層墊高,往上層層收小,這在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陵區有九座帝陵,二百五十三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陵,埋葬著西夏自建國起所有帝王將相,竭力呈現著那個神祕而雄渾的王朝。

走在往昔的西夏王朝道上,來到開國皇帝元昊之泰陵。主建築平面連接成「凸」字形的月城加內城,地面建築完全被破壞,只有神牆、門闕、角台布局隱約可辨。七層陵台只留下孤立的土堆,清晰可見箭簇留下數不清的孔洞。墓室就在陵台正前方。元昊的棺槨就埋在這墓室裡,早已被挖開,屍骨、陪葬品不知所終,大坑裡野樹雜草叢生。

幾座帝王陵蟄伏於賀蘭山邊,陵闕墓塚完全毀壞,賀蘭山的冷月寒風守望著些黃土堆。站在雜草枯黃、沙塵飛揚的西夏陵仰望賀蘭山,近二百年間元昊的兒孫走在這條條山路,直到王朝轟然倒塌,馬蹄聲,吶喊聲,如注的熱血,幽怨的哭泣,都飄散在朔風中。

中國二十四史中沒有留下西夏王朝隻字片語。賀蘭山下荒塚遺陵和寥若星晨的遺跡保守著王朝的祕密。賀蘭山和西夏人命脈相連,可稱其為屬於西夏。

1908年俄國人科茲洛夫進入黑城,野蠻挖掘,殘存的大批西夏文物被運往聖彼得堡。

1970年代,駐軍在此地挖戰壕,發現刻有奇怪文字的碎片。接著專家發現九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按星象布局排列。沉寂千年的土堆重新走進公眾的視線。

參觀王陵西夏博物館,探尋西夏祕史,追尋遠古回音。館藏鎏金銅牛、龍紋石柱、西夏文活字版印本、殘碑拓本、書法等出土文物。西夏王朝上承唐宋之餘緒,推崇儒學,信仰佛教;又融匯吐蕃、回鶻、契丹等文化元素,形成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別具一格的多元文化。西夏以武立國,出產良弓強駑。夏國劍曾獨步天下,宋欽宗佩戴夏國劍,朝廷授欽差大臣的尚方寶劍也是夏國劍。西夏文字吸收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又融入西夏人對語言的理解,乍看眼熟,細視,無一字認識,成了今天的密碼。

宏佛塔是藏傳密宗喇嘛塔,發現西夏唐卡佛像、泥塑木雕佛像、西夏文經版等,證實西夏佛教受藏傳佛教影響。

賀蘭山長城

賀蘭山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是草原通往中原的屏障,幾個大山口平時是交通要道,戰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北方遊牧政權一旦占據這裡就可逐鹿中原,中原王朝一旦控制這裡便可橫刀大漠。從「秦時明月」到「九邊重鎮」,寧夏有長城一千五百多公里,被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幾乎完全包圍,有「長城博物館」之稱。

賀蘭山上長城蜿蜒,城寨相望,烽燧林立。秦長城位於南部六盤山北。西漢衛青、霍去病揮師北越賀蘭山,直搗匈奴王庭,隨後漢武帝在寧夏大修長城。王維受唐玄宗派遣,慰問守邊將士,寫下「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榭交馳日夕聞」,描繪軍情的緊急。在長城關隘之蕭關,目睹夕陽銜山曠野日落,王維滿懷豪情寫下千古絕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明朝三百年從未中斷修築寧夏「邊牆」。賀蘭山口的南北山脊陸續竪起黃土夯築的邊牆,高約八米,牆頂可通車馬。以邊牆為主,與沿線的城堡、烽燧、關隘、壕塹、敵台等設施組成綿延幾百里的立體防禦體系。「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賀蘭山長城並非連續牆體,在山峪、峽谷口可通步騎之處修牆建關,也借助天然險阻。賀蘭山在銀川三關口陡然平緩,是阿拉善高原進入寧夏的重要通道。明代從東向西在兩山夾峙的山坳修築的三道關隘最典型。一道關與長城主體邊城相連,向南一直到勝金關二十幾公里,土城牆部分修復。二道關關口無存,山脊上殘留石塊堆砌的墩台。三道關兩側高山對峙,是允許塞外遊牧部落人員進入寧夏的貿易通道,今已無遺址。

長城蜿蜒雄峙在賀蘭山峻嶺峭壁深壑之上,賦予賀蘭山豪邁的氣質,也埋葬了無以計數的白骨。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當年刀光劍影、戍守重重的邊防重地早已失去鋒芒,變成殘垣斷壁,最終淹沒於黃沙之中。獵獵西風吹度長城內外,高牆逐漸歸於荒野。昂揚的鬥志、翻滾的硝煙,英雄豪氣消散於風沙之中。長城熄滅了戰火,停止了吶喊,已經「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偶爾有一兩段邊牆,遠眺傲然挺立,近瞧遍體鱗傷,讓後人從滄桑裡找尋殘存的尊嚴與昔日的輝煌。

賀蘭山是一部屹立的史詩。賀蘭山的岩畫,長城的雄偉,西夏的文明,永遠載入中華文明史冊。(寄自喬治亞州

西夏文字乍看眼熟,細視無一字認識。(圖片提供∕李丁)
西夏文字乍看眼熟,細視無一字認識。(圖片提供∕李丁)
寧夏長城多由黃土夯築而成,延綿一千五百多公里。(圖片提供∕李丁)
寧夏長城多由黃土夯築而成,延綿一千五百多公里。(圖片提供∕李丁)
賀蘭山的「太陽神」岩畫。(圖片提供∕李丁)
賀蘭山的「太陽神」岩畫。(圖片提供∕李丁)

博物館 喬治亞州 甘肅

上一則

張純瑛洛杉磯演講旅遊文學

下一則

桃花吊墜(五)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