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矽谷華人媽為電動車充電 帶孩離開1小時…車上被放髒話字條

川普:若認為不合法 可能不接受2024威州選舉結果

每天排便 也有可能是便祕

醫師鄭乃源表示,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兩三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本報資料照片)
醫師鄭乃源表示,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兩三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本報資料照片)

飲食無所忌口,不僅成為腸胃負擔,便秘問題也可能出現。醫師表示,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可能有便秘,得觀察自己的解便型態以及頻率,要避免便秘纏身,可透過六種生活方式的調整。

每個人的排便頻率隨個人腸胃蠕動的速度、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台灣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不少人都知道要觀察自己排便狀況,以確認腸道健康,但「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兩三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在醫學上想判斷自己是否有便秘問題,解便型態與頻率都需要一併考量。

鄭乃源舉例,民眾若每天以原型食物為主、吃大量高纖維食物者,那麼排便的頻率就可能相較一般人多;但每天節食,甚至飲食不均衡,便可能排便頻率會相對較低。以研究來看,一般來說只要你排便頻率一天不多於三次、一周不少於三次,都是可接受的排便頻率。

3方式 辨別便祕風險

「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便秘,其實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大的危害。」鄭乃源說,民眾真正得擔心的,是腸躁症、腸癌等疾病造成的便秘,抑或是因年紀大、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糞便阻塞,會導致缺血性腸炎的可能,要辨別便祕的風險有三種方式。

1.醫師問診

藉由病史以及醫師問診判斷便秘可能是哪種狀況,並判斷是否真的是便秘。

2.理學檢查

以肛門與直腸的指診為主。

3.腸鏡檢查

無法直接判斷是否有便秘,但針對有便秘主訴者,可了解是否有其他造成便秘的原因,例如息肉或腫瘤

6習慣 促進排洩順暢

要避免便秘纏身,最重要的還是從日常生活的型態開始改變。鄭乃源提供六大生活習慣建議,促進排便順暢:

1.攝取足夠熱量

攝取的熱量會影響大腸的蠕動,因此每日攝取的熱量一定要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求。

2.攝取足量纖維質

纖維可分為水溶性(如木耳、秋葵)與非水溶性(葉菜類、菇類)兩種,建議民眾每日除了攝取足量纖維質,可增加水溶性纖維的攝取量。

3.足量的飲水

尤其剛起床時,可以喝一杯溫水,促進大腸蠕動,以利排便。

4.早睡早起

上午腸道較為活躍,因此建議早睡早起,在腸道活躍的白天固定排便。

5.排便時間固定

藉由吃早飯、多喝水、起床後走走路或是體外按摩等方式,增加便意,並固定排便時間。

6.不要憋住便意

排便時間不固定者,有時會因為通勤、開會等日常活動導致不能直接去洗手間解便,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腸道活動,糞便即可能在腸道停留太久,並造成糞便過乾。

鄭乃源提醒,多數人評估自己是否有便秘的方法是依靠感受,比如解便後肚子是否舒服、是否解便困難等等,但這並不代表你真的有便秘。建議民眾若有相關困擾,除了找醫師評估外,一定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也建議定期進行腸鏡篩檢,才能最確實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況。

便祕 腫瘤

上一則

研究曝膽固醇過低增失智風險 醫:應是誤差

下一則

小S公公心肌梗塞過世 醫曝發作徵兆:寧可被罵也要就醫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