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印度占星師預言第3次世界大戰 明天就知道他準不準

杭特拜登申請非法持槍案重審 但很快就自行撤回

體育老師突然無法運球 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未能即時治療、獲得控制,最終恐導致指關節變形,影響到日常生活;示意圖。(圖/123RF)
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未能即時治療、獲得控制,最終恐導致指關節變形,影響到日常生活;示意圖。(圖/123RF)

台灣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紀約為於30至50歲,早期治療非...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紀約為於30至50歲,早期治療非常重要;示意圖。(圖/123RF)

女性患病機率男性更高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醫師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30至50歲,但也有10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

蔡長祐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

生物治療或小分子標靶藥控制病情

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

蔡長祐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

蔡長祐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提供,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1701

關節 腫瘤 檢測

上一則

「阻生齒」作祟 9歲童還沒長門牙

下一則

科技業35歲男112公斤確診代謝症候群 醫授減重攻略助改善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