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去年全球核武支出增13%破紀錄 今年恐逾千億美元

智庫:美國高科技核能慘輸中國15年 「2關鍵」奠定中方領先地位

牙齦易流血…30歲以上逾8成有「牙齦萎縮」困擾

(取材自NOW健康)
(取材自NOW健康)

26歲的朱小姐因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就醫,蘇穎珊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萎縮,還有牙根外露與牙齒變長的情形,於是詢問她的牙科病史、日常口腔清潔情形,並安排放射影像檢查,最後確定她是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造成的牙齦萎縮。因此,醫師先給予患者正確的口腔清潔衛教,矯正她的刷牙方式,再透過「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替朱小姐執行牙根覆蓋手術,讓她的牙齦恢復成正常的厚度與高度,術後持續追蹤,朱小姐的牙齦已不再發炎流血。

牙齦萎縮比例會隨年齡增加 30歲以上逾8成有此困擾

牙齒分為牙冠、牙根2部分,牙冠是顯露於口腔的部分,主要為咀嚼功能,外面有1層牙釉質(琺瑯質),為人體最堅硬的組織,牙根則是在牙槽窩內支撐著牙齒,外面覆蓋著1層牙骨質。

健康的牙齦通常會呈現粉紅色,且外型結實緻密、具有彈性,為完整包覆齒頸部的口腔黏膜組織。蘇穎珊醫師指出,正常牙齦的高度應位於牙釉質、牙骨質的交界處,可是隨著年齡增加,牙齦萎縮的比例也會增加。

此外,許多人有刷牙力道越大、牙齒就會越乾淨的錯誤認知,但刷牙用力過度、使用的牙刷刷毛過硬等不當的刷牙方式,都可能導致牙齦退縮。不僅如此,牙根外凸、牙周炎、矯正治療及牙周治療後的副作用,或者天生牙齒結構問題,如邊緣軟組織較薄、高位繫帶、牙齒錯位等,也都可能出現牙齦萎縮情況。台灣研究指出,在30 歲以下的人中,有31%的人可以觀察到牙齦退縮的現象,然而年齡大於30歲以上的人,則有大於80%的人有牙齦萎縮。

牙齦萎縮會造成牙根裸露,進而影響美觀,造成齒質敏感、齒頸部磨耗或牙根齲齒等的問題,因此,牙周病科的醫師若從患者的牙齒外觀發現牙根裸露、牙齒變長,便會先詢問病人牙科病史、刷牙習慣,之後再輔以影像檢查,確認牙齦萎縮的嚴重程度,並決定治療方式。

蘇穎珊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牙齦退縮的手術方法眾多,包括蒂狀瓣移植、皮下結締組織移植、游離牙齦移植、引導組織再生手術、牙釉基質衍生物治療等,而替朱小姐執行的這種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是取1塊上顎的皮下結締組織,將其移植至牙齒外牙齦不足處,上顎供應結締組織部位會自行長回,藉此重建牙齦範圍與厚度。

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式因為是自體移植手術,所以移植後的追蹤牙齦除了術後初期增加的覆蓋範圍會再自行增長至正常位置的預測性高,是牙根覆蓋效果較佳的術式,但不管是哪1種牙齦覆蓋手術,都會因為患者本身的口腔衛生習慣與牙齒本身結構等,而有約10%至40%的復發率。

許多人為了要將牙齒刷乾淨而暴力刷牙,或選用粗硬刷毛的牙刷,卻導致牙齦創傷。蘇穎珊醫師提醒,刷牙宜採改良式貝氏刷牙法和軟毛牙刷,民眾應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如有牙齦萎縮的情況,應盡快就醫,讓牙周病專科醫師為你鑑別萎縮原因與嚴重程度,並加以治療。

上一則

老婦家中洗腎出意外 醫精準修補橫膈膜裂縫助解危機

下一則

露營燒炭取暖1死2傷 毒物專家曝一氧化碳中毒還要注意熱水器1危機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