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心房顫動當心血栓 易中風

心跳忽快忽慢、不規則跳動,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容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其發生率是正常人的五倍。醫師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少吃刺激食物,不抽菸、少喝酒,若有相關病史民眾應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
台灣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心房顫動為異常的心臟電氣傳導,導致心房快速且不規則跳動,進而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增加腦中風風險,三高患者、肥胖者是好發族群,但以高齡者最為常見。
為避免誘發腦中風,患者須服用抗凝血劑藥物控制,若肝腎功能不佳、胃潰瘍或80歲以上者,服藥後可能造成體內異常出血,必須調整藥物,若不能服藥者,要手術治療。
黃奭毓說,心臟於左、右心房各有一個囊袋狀突起的小空腔結構,稱為心耳,每個人心耳形狀都不相同,有的像雞翅,有的像花椰菜等形狀,心耳內有皺摺,罹患心房顫動後,當血液流至左心耳時,因為不易流出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後流至腦部或其他器官,即造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據統計,九成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人,其血栓來自左心耳。
台灣82歲翁王伯伯兩年前發現心房顫動後,開始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但服藥後,王伯伯偶爾會有血尿,因而自行將藥物減量,雖然血尿有所改善,但就在某天清晨他的左側肢體出現行動不便,到醫院求診,結果被診斷為缺血性中風而住院。經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施行左心耳封堵手術,預防下次中風的風險。
黃奭毓指出,左心耳封堵術是透過鼠蹊處的大腿內側股靜脈,以微創方式打開一個直徑約1.5公分的穿刺傷口,並經專用導管將特殊設計的封堵器植入左心房,就像瓶塞一樣把左心耳開口封閉,之後的封堵器會與心臟結構相連成一道屏障,避免血液凝結成血栓,有效降低中風機率約50%,如果再配合服藥控制,中風機率降低90%。
研究顯示,對於不適合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接受此手術能有效預防中風和減低死亡率;對於服用抗凝血藥產生副作用的患者,接受手術後即可視狀況停止使用抗凝血藥,可減少再出血,也不會增加發生中風機率,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黃奭毓說,左心耳封堵手術時程短,但手術仍有風險,如少數左心耳構造特殊的患者不適合,且進行該項手術時需全身麻醉,若不適合全身麻醉患者將無法施行此項手術,因此,左心耳封堵術無法完全取代抗凝血藥物。
心房顫動常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黃奭毓提醒,民眾最好定期檢視自己的脈搏、心跳狀況,發現異常就得迅速就醫。心房顫動患者平常應多吃蔬果,更要避免過度勞累,情緒不要太激動,不熬夜,血壓要好好控制,按照醫囑用藥,才能維持心臟正常機能,心跳頻率才不會失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