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聯邦法官裁決阻馬斯克和DOGE關閉USAID 稱此舉恐違憲

Fed傳聲筒:聯準會將保持觀望 未來若降息恐非原本理由

封面故事/牽亡歌 勸亡魂好走莫回頭

聽新聞
test
0:00 /0:00
以台灣牽亡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登上紐約外百老匯演出。(主辦方提供)
以台灣牽亡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登上紐約外百老匯演出。(主辦方提供)

「勸世三姊妹」(Don’t Cry, Dancing Girls)2023年於台北首演時,編劇詹傑在每場演出前15分鐘,都會與現場觀眾分享製作團隊的田調成果,科普牽亡歌。換言之,就算在台灣,牽亡歌及其文化底蘊,也並非廣為大眾(尤其年輕族群)所熟知。

描繪極樂世界 沿途光景

作為「勸世三姊妹」全劇重心與靈感來源的「牽亡歌」(也稱牽亡歌陣 Khan Bông Kua Tīn)」,是一種結合法事儀式與歌舞小戲的喪葬陣頭。表演者搭配後場 (月琴或三弦等) 樂師演繹唱詞,描繪亡魂前往西天極樂世界的沿途光景。

途中若遇小鬼鎮守路關,表演者便協助家屬點燃紙錢,以便放行;在引領亡魂過關之餘,唱詞內容旁及已歸西天的古聖先賢,在象徵陪伴亡者度過最後旅程的「勸亡」同時,也帶「勸善」道德教育意涵。

四名表演者透過專屬的道具與腳步手路,表達各自的角色設定:小旦、老婆、尪姨、法師。這些角色原型可見於另一種民間儀式「觀尪姨」(也稱「牽亡」,光從名稱便可看出兩者有所關聯):發問者請鸞生 (傳訊者) 的扶身將亡魂暫時引回陽世,以期陰陽相會。

牽亡歌則借用以上原型角色並加以轉化:「小旦」象徵思念過世丈夫的妻子,「老婆」則是陪同妻子的兄嫂;「尪姨」即靈媒,能讓靈魂附身,由於以後退步伐為動作特徵,因此又稱「倒退」。頭綁紅巾的法師左手持「龍角」、右手搖「帝鐘」,其形象與道教閭山派臨水夫人 (陳靖姑) 相呼應。

然而,根據吳碧惠在「台南牽亡歌陣研究」一書中對牽亡歌發展史的整理可以看出,牽亡歌傳入台南善化後,幾經在地化轉變,包括從桌頭唸歌轉為唱跳儀式,加入歌仔戲與布袋戲的曲調、車鼓陣內容,甚至在傳往台灣北部後,加入劈腿、倒立咬錢等特技奇觀 (水晶唱片於1994年發行牽亡歌相關錄音專輯所載即為一例)。

以台灣牽亡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在紐約外百老匯連演四天。(主辦方提供...
以台灣牽亡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在紐約外百老匯連演四天。(主辦方提供)

人才凋落 藝師年逾六十

然而,正如詹傑所說,隨著台灣的都市化與現代化,牽亡歌迅速凋零。1970-1980年代每天一早善化火車站便擠滿藝師為出陣而候車的盛況,到了「勸世」一劇演出的2020年代,頻率可以低至每月不過兩三場,主演人員不少都是六、七十歲的阿嬤。引人注意的是,牽亡歌在近年台灣影視與藝文作品中出鏡率不低,包括劇情長片「一家子兒咕咕叫」(2022)、短片「講話沒有在聽」(2021)、壞鞋子舞蹈劇場的「渺生」(2019)與「彩虹的盡頭」(2016)等。創作者們為何不約而同做出這個選擇,自有其值得探究之處。

在此想特別一提的,是多次為當代藝文作品擔任牽亡歌推手的林宗範。今年不過30多歲的林宗範,並非因為家學或如前輩藝師因經濟需求投入牽亡歌。

新生代投入 扛重建重任

林宗範靠自學通達月琴製作的他,因緣際會結識牽亡歌藝師後,自陳受牽亡歌之美吸引,進而學習、操演、組織了「風中燈牽亡歌團」。此外,他主動尋訪老藝師,廣蒐相關資料與歷史照片,並多次舉辦講座與工作坊,以重建牽亡歌的傳統面貌為己任,對推廣牽亡歌的存續不遺餘力。林宗範也是「勸世三姊妹」的牽亡歌顧問。

「勸世」終曲寫:「行好路,行好步,陰間路有我陪,你就麥回頭。行好路,行好步,陰間路有我陪,你就袂寂寞。」一方面體現了台灣民俗學學者劉枝萬所述,喪葬儀式既要表達生者孝心,也須請亡者「速回本位」、莫再留戀的複雜性。再方面,這段歌詞也反映出牽亡歌的生死觀:容生者釋放悲傷,讓亡者一路好走。

(作者目前就讀於爾灣加大戲劇博士班)

➤➤➤封面故事/「勸世三姊妹」在黑色幽默中 施展療癒能量

演員張擎佳於劇中表演牽亡歌。(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演員張擎佳於劇中表演牽亡歌。(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爾灣加大

上一則

封面故事/魔法壞女巫 追尋女性情誼

下一則

封面故事/義修女天使心 守護移民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