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大國博弈 小民是代價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在過去近半個月內來回反覆、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也許早已讓除了進口商和國際新聞記者外的其他人,看得頭暈眼花、雲裡霧裡,但對中國產品施加的145%關稅,似乎確實是加上了。而除了由川普的好朋友統治的俄羅斯和北韓外,其他幾乎所有與美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也各自領到了「皇恩浩蕩」的10%關稅。
▼收聽「紐約客談」:
除中國外,其他各國紛紛放軟身段、釋放談判的誠意,似乎確實給了白宮的宣傳喉舌們,繼續宣稱「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底氣。但事實上,在兩位偉大領袖叱吒風雲的鬥法中,無論川普和習近平誰能笑到最後,美中兩國的人民,都實實在在地成了被付出的代價。美國人的錢包被價格翻倍的中國產品掏空,中國人的工廠關門、工人失業,真應了東坡的千古名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辯護者說,加關稅是為了懲罰中國產品氾濫世界、逼製造業回歸美國。問題是,自古以來,從未見過有哪位雄才大略之主,用抽打自己的方法懲罰敵人。
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在全球化已經深入世界經濟骨髓的今天,全球性的產業分工和供應鏈流動,已經幾乎無法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況下,把中國踢出去了。大到家電,小到鍋碗瓢盆、餐具紙巾,更有數以萬千計的初級零組件,美國產品也不是沒有。
比如在華埠的一間廚房用品店內,正宗美國製造的木製砧板標價145元,而旁邊的中國造竹製砧板售價9.5元。美國的人權比中國值錢得多,在美國生產,請問如何保障普通消費者最需要的物美價廉?
事實就是這樣,強加關稅,到底是在懲罰中國,還是懲罰美國納稅人?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