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互聯網上地球村 只是黃粱一夢?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小紅書在過去的一周展現了空前的文化交流,讓人彷彿回到了互聯網普及之初的千禧年;那個年代,地球村還是觸手可及的美好願景,在河南網吧上網的民眾也可能有一個遠在紐約新澤西的網友。畢竟,激進的自由派認為,物理的國界本就是不民主的;互聯網的「無國界性」似乎才是形成地球村的基礎。
▼收聽「紐約客談」:
但在過去的十餘年,美中關係不斷惡化,兩國人民間誤解不斷加深;在新冠疫情、航班熔斷、貿易戰之後,即使美國網民願意「反向翻牆」來到中國互聯網,美中友好還能回到從前嗎?
對於在疫情之初從中國「潤(run)」出來的媒體人李先生,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的現象讓他感到倍受冒犯。李先生認為,「難民」這一詞就是概念挪用,頗有何不食肉糜的傲慢。「為了抗爭言論自由而來到言論更不自由的地方,這並不合理」,李先生表示,在小紅書活躍的中國用戶之外,也有很多「失語」的中國人,因言論自由的壓迫而無從發聲,「在這樣一個審查嚴格的平台上體現的中國,並不是真實的中國。」
在為期一周的社媒移民開始之初,就有美國網民在TikTok上發帖稱,她的多個帖子已經因審查原因遭到小紅書下架,「小紅書並不是一個好去處」。同性戀、政治話題等敏感元素向來是小紅書審查的重點,但平台似乎願意為境外用戶撕開一個口子。
「女同性戀(#Lesbian)」話題在小紅書被禁已久,大部分發帖者通常用彩虹符號或縮寫「#Le」來替代;隨著TikTok難民的到來,小紅書官方如今恢復了「#Lesbian」話題。互相的包容和進步固然是好事,但在川普宣布延期TikTok禁令之後,不少TikTok難民已經表示要回歸該平台。如此短暫的蜜月期是否真的就這樣結束?互聯網上的地球村,或許只不過是黃粱又一夢。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