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參院報告:3家車商購買零件與新疆受迫勞工有關

30年研究顯示 4種超級加工食品提高死亡率

封面故事/遠離非洲 丹麥才女寫感情故事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一幕,梅莉史翠普和當地人去狩獵。(取自IMDb)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一幕,梅莉史翠普和當地人去狩獵。(取自IMDb)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作者/筆名: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 

           真名:凱倫‧布里克森(Karen Blixen)

譯者:黃宇瑩、劉粹倫

出版社:紅桌文化

《遠離非洲》是Karen Blixen的自傳。(取自博客來網站)
《遠離非洲》是Karen Blixen的自傳。(取自博客來網站)

「她天真、執著,為愛勇於出走至非洲,只是愛情如此易滅,婚姻成為孤獨的開始。女人在此地接連失去兩位曾想倚靠一生的男人,卻在即將離開非洲之際驀然察覺,關於愛的歸所,原來,她早已覓得。

丹麥人最鍾愛的才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的自傳作品,20世紀最詩意而內斂的文字。作者輕巧地隱身在故事裡,以恬靜筆觸將非洲18年的見聞,與風土民情化作美麗而動人的文字。我們看不出她困頓的日常、心繫的戀人、糾纏終生的病痛,她只想好好說完屬於自己的故事,用魔棒般的筆觸,將非洲生活的點滴化作一幕幕讓讀者縈迴神往的奇幻時刻。」

Karen Blixen是丹麥著名的作家。(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Karen Blixen是丹麥著名的作家。(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台灣作家袁瓊瓊為「遠離非洲」一書寫的導讀文章「笑到最後的人」中如此描述凱倫‧布里克森(Karen Blixen)。

嘲弄命運 自詡笑到最後

袁瓊瓊在導讀的文章中提到:

「1931年,凱倫•布里克森回到丹麥。一般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於她,已經全部發生過了:她結了婚,離了婚、與情人同居,與情人分手、流產兩次、身患梅毒、長年汞中毒、剛結束了經營不善的咖啡種植事業,同時在返回家鄉之前,才處理完分手情人的喪事。她已經破產,身無分文,而書稿「七個奇幻故事」還求售無門。

這一年,她46歲。

 

凱倫的自己取了個伊薩克.狄尼森的筆名,繼續寫作。「伊薩克」在希伯來文的意義是「笑」。在這種時刻,所有一切棄她遠去,前途茫茫未卜,凱倫要自己大笑。這或許不單是嘲弄命運的意思,更多的,或者還有給自己打氣,不認輸,和某種殘酷的好奇:她觀看自己的生命,充滿興致,好像在對上帝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看看你還能怎麼對付我。」

《遠離非洲》電影海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遠離非洲》電影海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一幕,勞勃瑞福在戶外為梅莉史翠普洗頭。(取自IMDb)
電影《遠離非洲》裡的一幕,勞勃瑞福在戶外為梅莉史翠普洗頭。(取自IMDb)

家境富裕 幼時父自盡

凱倫出生於1885年,家中富裕,父親在她10歲的時候自殺。凱倫由母親撫養長大,環境優渥,在法國和瑞士念書。

凱倫的「七個奇幻故事」是她以伊薩克.狄尼森筆名出版的第一本書。之後她花三年時間完成「遠離非洲」。她稱自己是「說故事的人」。

在「遠離非洲」書裡,個聽故事的男人便是丹尼斯.芬奇—哈頓。在影片中由勞伯瑞福主演。

1931年,她變賣非洲的農場想回丹麥,而芬奇—哈頓不願意離開非洲,兩人分手。在凱倫收好準備離去之時,芬奇—哈頓墜機身亡。凱倫把自己的情人葬在非洲。

袁瓊瓊提到:如果芬奇—哈頓不死,這個故事不可能完整。她帶著永遠不會再變化的記憶和情感寫下「遠離非洲」。1969年,凱倫73歲。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美國。兩年後她過世。從她的書籍,以及最後幾年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相信,她是笑到最後的人。

「遠離非洲」

1985年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導演是薛尼·波勒,由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主演。該片先後獲得過28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

Karen Blixen 和她的弟弟於1920年代左右在肯亞合影。(取自維基共享...
Karen Blixen 和她的弟弟於1920年代左右在肯亞合影。(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破產 咖啡 奧斯卡

上一則

新聞眼/搭乘公主號 海上追逐日全蝕

下一則

封面故事/肯亞獵奇 善用網路資訊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