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全球百萬美元富豪」美2380萬人居首

矛與盾之爭:美軍鑽地彈如何穿透伊朗深埋地底的核設施?

亞裔月╱葉乃裳勇闖科研圈 成全美知名物理學家

聽新聞
test
0:00 /0:00
葉乃裳12歲立志從事物理研究,最終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首位亞裔終身女教授,並致力推動科研與文化交流。(記者張庭瑜/攝影)
葉乃裳12歲立志從事物理研究,最終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首位亞裔終身女教授,並致力推動科研與文化交流。(記者張庭瑜/攝影)

全球知名的實驗物理學者之一,加州理工學院物理教授葉乃裳專攻量子材料、量子元件、奈米科技與奈米科學領域,長年致力於基礎與應用研究的融合,成為物理圈中少數亞裔女性開拓者與領導者。

12歲立志成為物理學家

葉乃裳自幼在台灣接受教育,展現多元興趣與才華。她表示:「興趣非常廣泛,文學、音樂、哲學、歷史樣樣涉獵,數學表現更是優異。」儘管對科學抱持濃厚興趣,她也曾因性別刻板印象而對未來方向感到遲疑。「我雖然覺得科學很好玩,而且成績也都很好,但那時候總覺得應該是男孩子的學科。」

12歲就讀台北市立復興中學,首次接觸物理課程,即被自然奧秘深深吸引。她回憶:「我那時候覺得很奇妙,你可以用物理的觀念去解釋從最大的宇宙到最小的粒子。我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量子力學、相對論,就自己去看很多書,雖然看不太懂,但非常有興趣。」

葉乃裳對古典音樂與文學也深感興趣,豐富了她的文化與藝術修養。她原以為會走上文學之路,然而一堂物理課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激發她對從微觀粒子到宇宙理論的熱情。她在大學聯考中選擇台灣大學物理系,21歲畢業後赴美深造,25歲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物理博士學位,成為當時台灣最年輕的女博士。

她形容物理「像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若不學會便無法欣賞它的美」。她認為台灣嚴格的教育制度為她奠定堅實基礎。「在台灣,我算是受到最好的教育。那時候要考試才能進好學校,所以一直都有很好的老師。」

家庭環境對葉乃裳的學術發展亦發揮關鍵影響力。她回憶:「我特別要提到父母對我求學路的影響。」母親顏一清是當時寥寥無幾的女性數學教授,父親則從事銀行業主修經濟。她說:「爸媽向來支持我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喜歡什麼就好好去發展。」雖然家境不寬裕,但只要有餘錢,便會用於購買書籍與古典音樂唱片。

她提到:「我們家有四個孩子,書很多,唱片也不少,爸媽總是鼓勵我們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她自小常聽古典音樂,也學習鋼琴,喜愛書法與詩詞,閱讀更是她主要的休閒方式。「家裡書非常多,我的消遣就是看書,不出去玩。」

葉乃裳自幼熱愛文學,曾擔任高中編輯社社長,作文經常被老師傳閱。她特別喜愛中國古典詩詞,能背誦大量詩詞曲賦,尤鍾情李白、陶淵明與蘇東坡。她曾引用蘇東坡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來形容自己的人生觀,認為其中展現的豁達與內省正是她面對困境的態度。

東西文化差異大 用實力應對挑戰

葉乃裳21歲赴美深造,東西文化差異對她衝擊很大。「剛開始覺得西方人很強勢,太重視自我,但後來發現,如果能取一個好的平衡,就能應付這個環境,這叫中庸之道。」她指出,東方教育重視基礎與勤奮,西方教育則鼓勵創新與獨立思考,兩者兼容並蓄,拓展她的學術視野。

她回憶當年申請MIT時,因未有網際網路,需提前一年郵寄申請,並等待半年才能收到學校海運過來一厚本資料。「你必須仔細閱讀那本厚厚的資料,才能了解學校和教授的情況。」當時正值台灣戒嚴時期,出國留學實屬不易。「我第一次搭飛機就是前往美國留學,只帶著兩個行李箱,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博士畢業後,她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及IBM博士後研究員,一年後便獲哈佛大學與加州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聘任。

然而,身為亞裔女性,她也曾遭遇偏見與挑戰。「很多人從我名字無法判斷性別,會誤以為我是男性。或是我與白人男性合作者站在一起,常被誤認為是學生或博士後,而非教授」

她回憶,有人甚至質疑她的研究成果「太好」,懷疑其造假,並啟動調查程序。當時壓力巨大,她花三個月時間面對調查,最終由其他科學家重複實驗並證實其結果。「最後是我做出來的成果還我清白,我的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她也鼓勵年輕學者勇敢表達正確觀點。「首先你自己心態要健康,要有自信,自己沒有做錯事情。」她強調,東方人需培養自信,即使面對權威或異議,只要相信自己是對的,就應該清楚且堅定地表達意見,不必過度謙讓。

葉乃裳33歲時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首位亞裔終身女教授,更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她的研究成果為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的硬體技術提供重要支撐。

在眾多研究中,她最自豪的是關於高溫超導體配對對稱性的實驗,為理解其超導機制提供關鍵證據。她亦帶領團隊發展出能於室溫生長石墨烯的新技術,使用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將甲烷等溫室氣體轉化為高價值材料,兼顧科技與環保。

目前她聚焦於二維材料與半導體研究,探討突破原子尺度限制的創新方法,致力解決晶片微型化的物理極限。她指出:「半導體元件越做越小,這樣運算才會快,但你不能把元件做小於某個程度,因為已走到物理極限。」

她的研究涵蓋材料設計、實驗技術與理論模型,推動科學與技術的整合創新。她指出:「我們用奈米技術去設計新的東西,也可以用光去控制一些性質。」

從研究中學習  五字訣栽培學子

葉乃裳亦投入教育工作,提倡「從研究中學習」的方式。她強調,大學生應從早期便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在實作中學習,並與教授、同儕交流,以更深刻理解課堂知識。她曾將此模式引進台灣與中國大陸,於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校擔任資優課程顧問。

在MIT求學期間,葉乃裳遇到了對她影響深遠的指導教授Mildred Dresselhaus。這位導師早早發現了葉乃裳喜歡獨立研究,給予她很大自主空間,讓她能夠發揮創新思維;更重視學生全面發展,訓練學生寫論文與科學演講。葉乃裳回憶,教授耐心地幫她修改論文,教導如何寫出高質量的科學論文,並訓練她在學術會議上演講,培養口才。對外公開場合中,Dresselhaus教授更展現其寬容與謙遜,傾聽學生想法,並大方承認學生的貢獻。葉乃裳感激地回憶,教授在介紹她的研究成果時,總是將功勞歸於葉乃裳,令她深受感動。這段師生關係對葉乃裳影響深遠,她不僅學會如何做研究,更學會如何成為優秀科學家與教育者。

她認為教學應重視概念理解與統整能力,避免學生陷入細節卻忽略整體結構。「常常很多聰明的學生,每個步驟都搞清楚,但學完後不知道大綱是什麼,迷失在細節裡。」她說,「我很重視把觀念搞清楚,怎麼去思考,怎麼知道重點在哪裡。學東西不能是學死的,而是要能夠靈活運用。」

她也觀察東西方學生在課堂表現上的差異,認為東方學生通常較為內斂,需要主動引導才會發問;而西方學生則較具自信,敢於提出問題。她認為,提問是理解的起點。

針對當代學生注意力易受干擾的現象,葉乃裳引用「大學」開篇的「靜、定、安、慮、得」五字訣,「要先靜下來,不要浮躁;然後定下來,才能專注;再來是安,要放輕鬆;然後才能慮,去思考辯證,把東西搞清楚;最後才能得,有新想法、新領悟。」她憂心現代年輕人過度依賴短影音與社群平台,缺乏耐性深入閱讀與思考。「現在很多年輕人變得很難專注,訊息看得很多,但每一樣都非常膚淺。」她認為,學問應如大海般深廣,需花時間累積與沉澱,方能有所突破。她認為,科學研究回應社會需求,為人類福祉服務,尤其在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等全球挑戰中,更需仰賴科技創新解決。

身為亞裔學者,她致力推動文化交流,期盼讓世界看見亞洲文化的深度與貢獻。她指出,美國社會對亞洲了解有限,透過書法、茶道等傳統藝術,可打破刻板印象,促進理解與尊重。

她多次參與國際會議介紹中華文化,她強調,亞裔更應以自身作為文化橋梁,推動交流與教育。她堅信,亞裔身份是參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資產,在多元互聯的時代更顯其價值。

亞裔 加州 麻省理工學院

上一則

最新調查:4成美國人懷疑亞裔忠誠度 創新高

下一則

散播兒童性虐、暴力 線上勒索集團 「764地獄」2首腦被起訴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