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道指收盤站上4萬點 連5周走升

阿爾卑斯山百年酒店近F-35機場 美施壓中國業主搬離

憶往/紐約常青墓園 半部華人移民史

常青墓園景觀。(李洪傑提供)
常青墓園景觀。(李洪傑提供)

生命三部曲:誕生、成長與死亡。「人生自古誰無死,黃泉路上是早晚。」人,一旦離逝,親屬會為逝者舉行喪禮和遺體安葬。至親至愛的人亡故,作為家人要為其安排後事,送最後一程,入土為安,長眠大地。

有紀錄顯示從1848年,已有華人來到紐約地區,現在的紐約有來自世界各地數十萬的華人,他們在此安家落戶,為追求「美國夢」,奮鬥在這裡。 雖說「落葉歸根,魂歸故里」,但有些人到老還是留在了異國,安葬在他鄉。

為過世的親人選一處離家近、風水好、有田園風光的墓園,也是為了自己百年之後的考慮,在兒女的陪同下,我走訪了紐約市內幾處墓地,當來到布魯克林的常青墓園(The Evergreens Cemetery),我被這裡獨特的地貌環境和擁有許多華人墓地吸引,在常青墓園工作人員解說和嚮導下,對它的今昔有了了解。

常青墓園地標建築。(李洪傑提供)
常青墓園地標建築。(李洪傑提供)
常青墓園標牌。(李洪傑提供)
常青墓園標牌。(李洪傑提供)

1853年 安葬首位華人

常青墓園建立於1849年,是紐約最早的都會墓園之一。墓園位於布魯克林及皇后區交界,占地225英畝,是丘陵起伏、綠草如茵、斜坡平緩的山坡地。墓園內有樹木千顆,包括鬱金香樹、山毛櫸、楓香、柳橡樹、柏樹、雪松和其他常綠植物,墓園因此而得名。春夏季節,繽紛花叢散布在田園美景之中,已有176年歷史的常青墓園,目前有超過53萬8000名往生者長眠於此。

一座墓園,暗藏著半部華人移民史。常青墓園長久以來服務於華裔的紐約客,與華人和華人社區有著緊密聯繫,這種聯繫可追溯到19世紀,並延續到今天。常青墓園是紐約市第一個華人使用的公墓,許多華人的棺槨和骨灰都安葬在這裡,這些棺槨和骨灰分布在占地225畝的墓園內。其中Celestial Hill #1、#2,BeaconHill#3,Peniel,Kwong Fai Toi,Wing Lok, Gibron,and Mount of Olives等園區是墓園內最大、華人最集中的土葬區。

根據記載,常青墓園接受第一批華裔往生者是船員和商人,第一位在紐約土葬的華裔人士是名叫John Shu的水手。1853年,他被安葬在常青墓園為船員提供的墓葬區內,從此常青墓園開始接受來自紐約地區的華人,相繼又開發出華人墓地。可是後來,華人墓葬區沒有發展反而受到了種種限制,這反映出從1882年美國制定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以後,開始制約和阻礙華裔移民安葬在這裡。1892年,該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 )延長十年,法案在1902年被西奧多·羅斯福推動延伸後,更被取消了時限,並在1902年修訂為永久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排華法案」成為中美關係的障礙。經羅斯福總統提議,美國國會1943年12月17日通過了「麥諾森法案」(Magnuson Act),或稱「排華法案廢除案」,從而廢除了所有排華法案,這樣在美國華人的命運得到了轉機。

在充滿種族歧視與偏見的19世紀,紐約常青墓園是當時少數開放給華人在此入葬安息地。在當時許多墓園拒絕安葬華人,而常青墓園則始終堅持尊重往生者的承諾,不論他們的種族、信仰和宗教。

1877年,在Hickory Knoll一帶有一塊很大的地方賣給了一位華人慈善機構,那裡埋葬了32名華裔逝者。雖然當時有地方人士反對,但常青墓園堅守包容的理念,華裔逝者最終能安息於此。

華人區 採傳統殯葬習俗

1883年,當地的中國領事Au Yang Ming及華人慈善聯合協會一起來常青墓園,表達希望能在這裡開闢一處華人墓園區。後來根據風水的原理設計,將此區取名為「天體山」,到了1891年已有約200華人安葬此園區。後來其他幾個華人墓園區也陸續開發出來,園區入口設立中國式山門牌坊。此後,許多華人都選擇常青墓園作為他們長眠之地,並採用華人傳統的殯葬習俗。

在那時,只要是1937年以前的遺骸,入土5年之後,可以挖出撿骨,送回中國,所以他們的後代子孫可以重新將祖先遺骨帶回故土安葬。但由於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已無法再透過船運送遺骸回中國,至此以後,在紐約的華人就選擇了墓園作為永久性的安葬地。

許多名人英雄 長眠於此

Joseph Thoms是常青墓園內享有盛名的往生者。他是一位出生在中國的優秀醫生和社區活躍人士,他在紐約華埠成立了華人醫院,是全美首家以西醫西藥來治療華裔病人的醫院。另外還有兩名華裔戰爭英雄長眠此地。

Ou Loo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美國海軍的船員。他服役的船在戰爭中受到德軍潛水艇擊而身亡,後來被安葬在船員墓葬區。

Benjamin Ralph Kimlau是第一批在華埠擔任華人守墓者的後代,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飛行員,1944年在飛經新幾內亞的時候被擊落。他的遺骸被運回美國,安葬在常青墓園。

如今無論人種和族裔,無論國籍身分,只要親友和家屬能提供逝者的「死亡證明」(DEATH TRANSCRIPT)和「火化證明」(CREMATION TRANSCRIPT),墓地都會接受遺體和骨灰來這裡安葬。

常青墓園長期以來包容華人文化傳統,殯儀習俗,為逝者提供辭世長眠的安息地,從19世紀以來一直努力堅守承諾,從未動搖過。每年清明掃墓時節,會有數百華人前來祭祖,他們帶來食物、水果、茶酒、冥幣、鮮花和香火等供品,祭拜悼念先人,常青墓地會指導並提供場地與便利。

聽到看到這些,我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實地走入墓園不同的區域,了解常青墓園是如何為逝者提供了一個優美安靜的長眠之地。

多元安葬 提供祭掃服務

擁有火葬設施的常青墓園提供多種選擇:土葬、骨灰安葬、壁葬等。墓園也提供生前規畫及後事安葬及祭掃服務。

常青墓園安葬逝者的三種方式:

一、土葬。土葬區的面積較大,地面平整。 一塊安葬棺槨墓地寬3英尺,長10英尺,可立墓碑,由於地勢高低、方位不同,價格各異,購買土葬地價在一至三萬美元之間。

在紐約有許多華人選擇傳統的土葬。我實地觀看了華人土葬區的墓碑,墓碑大都採用花崗岩和灰白色大理石,碑高3英尺,寬3英尺,碑厚8英寸。也注意到有的石碑上刻滿了漢字,內容是:逝者的中文名、出生省份和城鎮的地名,還有的具體到鄉和村名,如同寫在信封上的地址,可準確無誤知道 逝者的家鄉原住址。

墓園華人土葬區。(李洪傑提供)
墓園華人土葬區。(李洪傑提供)

有的石碑上方僅刻有姓氏一個漢字,如「趙」、「錢」、「孫」、「李」,餘下空白,墓地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已簽約買下的墓地,人還活著,待百年後,安葬此處時,工匠會刻上逝者的名字及相關文字。」

二、安葬骨灰盒,分兩種方式:

1.骨灰盒安放墓園。與土葬的方式不同,遺體火化後,骨灰被放入專用的骨灰盒埋葬地下,墓碑被平嵌在草坪表面。常青墓園專設有櫻桃園(Cherry Court)及蘋果園(Apple Court),可永久安置骨灰罈。在有限的綠地放入體積較小的骨灰盒,大大節省了墓地資源,比起土葬的費用,更加經濟,安葬骨灰盒也是入土為安了。

安置骨灰盒的墓地是採用可容納二人骨灰盒的使用方式,一塊墓地寬2.4英尺,長2英尺,價格兩千美元,墓園負責挖墓穴安放骨灰盒,鑲嵌地表的石碑和刻字費用,都是另外計算。一塊墓地可放入兩個骨灰盒用於夫妻合葬,地碑刻入名字是「男右女左」,一側先刻上先亡故者的名字和出生年及逝世年;另一側留空白,待另 一位配偶亡故後,骨灰盒埋入此處,再由工匠補刻後來逝者的名字和出生年及逝世年。近來也有華人選擇骨灰盒安葬,畢竟是入土為安,喪葬費用也經濟。

室外骨灰安葬,一個石碑二人用。(李洪傑提供)
室外骨灰安葬,一個石碑二人用。(李洪傑提供)

2.五個骨灰盒墓地(家族墓地)。 售價五千美元,挖墓穴和立石碑刻字費用同上。由於是可容納五人的墓地,石碑的體積相對較大,可以刻下五人的名字和相關的內容。

三、壁葬,分兩種方式:

由於常青墓園使用和開發已有175年,空地越來愈少,可供土葬和安放骨灰盒的地方變得愈加珍貴,陵園已開始興建室內和室外地上建築物,以壁葬(Wall burial)的方式永久存放棺槨和骨灰盒,壁葬是一種新式的喪葬理念和殯葬方式。

室内棺槨壁葬。(李洪傑提供)
室内棺槨壁葬。(李洪傑提供)

1.棺槨壁葬是將棺槨放入室內加厚牆的壁龕內,一個安放棺槨的壁龕寬9英尺,高3英尺。壁龕在牆壁上的高低不同,價格各異,一個棺槨壁龕的價格要超過萬元。

2.骨灰盒壁葬是將骨灰盒鑲入室內和室外加厚牆壁的壁龕內,一個壁龕寬1英尺,高1.2英尺。高處和低處的壁龕價格一千五百美元,中間位置是高低處的兩倍,兩個骨灰盒並聯的壁龕在三至六千美元之間。一面牆壁可收納數十個骨灰盒,真可謂「占天不占地,殯葬有效益」。

室内骨灰盒壁葬。(李洪傑提供)
室内骨灰盒壁葬。(李洪傑提供)
室外骨灰盒壁葬。(李洪傑提供)
室外骨灰盒壁葬。(李洪傑提供)

無論棺槨還是骨灰盒,放入壁龕後,表面會鑲嵌拋光大理石板,作為壁碑,刻上逝者的英文名和出生年和逝世年,若要刻漢字,額外再加一點費用。另外,逝者家屬還可另付費用,由墓園負責精美製作,將逝者生前照片貼在大理石板表面,以便利家屬瞻仰。

逝者安息 生者堅強

我們問及墓園的價格是否會漲?工作人員說:「墓地的價格每年年初都會上調。不過無論哪種安葬,簽約付款,得到地契,墓地可永久使用。」

這讓我想起30年前一位前輩說的,「人過了中年,就要考慮買墓地,早買就是添福增壽,將來有經濟回報,過五年十年後,墓地價格就翻倍了。 」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站在墓園的高坡,遠看錯落有致的曼哈頓城和寬敞的哈德遜河,也可隱約望見哈德遜河口上的「自由女神」像。陽光下平緩的墓園山坡,排列著大大小小,碑型各異,高低不一的墓碑,墓園裡見不到行人,沒有車輛穿梭,只有風兒緩緩吹拂,草木輕輕搖曳,松果落到青草地上也無聲。

有句名言:「我們無法選擇在那裡出生,但可以選擇在何處安息。」四海為家,他鄉亦是故鄉。 幽靜的紐約常青墓園為背井離鄉,遠渡重洋,追求夢想,奔波勞碌,客死異邦的華人逝者提供了安息之地。 讓活著的人緬懷他們,更懂得去珍惜和善待身邊的親人,也祈福逝去的親人永安長眠。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華人 華裔 華埠

上一則

理財/提早規畫喪葬費

下一則

憶往/安心與安息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