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從中國偏鄉到來美讀博 「珍珠生」楊鋒想回饋社會
15年前,楊鋒不知道美國在哪裡,也不知道世界日報在何處;15年後,順利獲得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的他,站在世界日報報社裡,見到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心底裡感覺又奇妙又感激」。
2008年,在甘肅周家垻中學上學的楊鋒對汶川地震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他只記得在上自習時感到輕微晃動,便和同學從二樓迅速跑下去;當天晚上,楊鋒和很多同學睡在操場的帳篷裡,「我還記得有幾天下了雨,不停地滴水」;學校也很快搭建起活動板房,因為沒有傷亡,一切正常進行,「早讀,早起,該上課上課,該寫作業寫作業」。
對來自山區、家境困難的楊鋒來說,活動板房和帳篷不算什麼,他從10歲就開始住校,學習獨立生活,生活上的困苦從沒有減弱他的學習熱情,尤其喜歡數學和物理,「那是宇宙最深的奧秘,而且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解出一道數學題讓我感受到的快樂,比遊山玩水、吃喝玩樂都要大」。
他唯一擔憂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後的高中學費,「後來聽說有個世界珍珠班,不用繳學費,吃飯有補貼,我就去考試了」,楊鋒如願進入珍珠班後,成績名列前茅,最後考入名校復旦;2018年進入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如今在一家藥廠工作。
回首這段經歷,楊鋒常感幸運,「我這樣的家庭,能走到這裡,是個很小概率(機率)的事情。」在珍珠班的高中三年,他每年都會寫一封年度感謝信,與那些想像當中的幫助者交流著,「我很感恩,尤其是每一個幫助我的人,我自己也很努力,沒有辜負他們」。
但是這一次,楊鋒終於可以和他的資助者們面對面,「你能想像嗎?一個很偏遠地方的中國小孩,完全不知道美國在哪裡,甚至沒有出過縣城,十幾年之後,來到美國念完博士,還見到那些在美國的幫助過他的人。」在來之前,世界日報是一個很遙遠的概念,現在出現在生活裡,感覺又奇妙,又感激。
楊鋒說,他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回饋社會,「我對掙錢沒有很大興趣,更希望能夠以身作則地回饋社會,然後終身學習」。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