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黃仁勳大聯盟開球後秒回台北 網友驚矽谷任意門出現了

提起習近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典演說遭打斷 羅穆尼機智化解

旅遊/訪高句麗遺址 走進邊疆史

高句麗遺址公園。(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公園。(圖:作者提供)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西漢建昭二年(前37年)扶餘人朱蒙於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高句麗都城三治兩遷,初期都城在今遼寧省桓仁,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王遷都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遷至朝鮮半島平壤。直到公元668年被唐高宗手下大將薛仁貴所滅。

我熟悉東北這段邊疆史,所以利用假期踏訪了集安和桓仁這兩處高句麗遺址。

長壽王陵 狀似金字塔

6月中旬時我乘火車出關外,前往集安客運站。翌日一早,我先到城中心高句麗遺址公園,發現是個沒有圍牆的街心公園,也無任何遺址跡象,問了一位長者,說遺址在城外不遠處,可打車去將軍墳。

所謂將軍墳,據考證不是將軍,而是高句麗王國第20代國王長壽王,享年98歲,在位79年(公元413至491年),是個名副其實的長壽君主。他在位時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王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公元427年,他將都城遷至平壤,標誌著高句麗將其擴張的方向從中國遼東地區轉移至朝鮮半島。

長壽王陵。(圖:作者提供)
長壽王陵。(圖:作者提供)

長壽王陵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長白山區,是現已確認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屬於方壇階梯石室墓。外觀呈截尖方錐形,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陵墓是用精琢的花崗岩石條壘砌,底部近於正方,邊長31.58米,以上有七級階梯,由22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墓高12.40米,用石條1100多塊。

說來也有趣,長壽王在位時間比法國路易14的74年還要多五年,卻還不是最長的。最長的是他祖先,高句麗第六代君主太祖王,活了118歲(公元47年至165年),在位時間94年(公元53年至146年),估計是古今中外在位時間最長、活得最久的君主了。

好太王碑 海東第一碑

長壽王陵不遠處是好太王碑,清朝末年發現於今集安市區之東4公里處,西南距好太王陵200米。該碑用整塊角礫凝灰岩製成,呈不規則方柱形,高6.39米。碑底以花崗岩石為座,長3.35米、寬2.7米,為不規則長方形。碑文自東南面開始,四面環刻,計44行1775字,全部為隷體漢字,古樸方正,被稱為「海東第一碑」。由碑文得知,該碑系公元414年長壽王為其父第19代王好太王所立。

碑文第一部分追述了高句麗的創世傳說和前三位王的承襲關係;第二部分為碑文主體,記述了好太王一生的攻伐業績;第三部分是對守墓人的規定。該碑是研究高句麗歷史非常珍貴的文字資料,發現之後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重視。好太王陵在維修,不對外開放。

午飯後,我前往參觀禹山貴族墓地。主景是五盔墳,是五位將軍的五座墳墓。其中一個可進入墓室看壁畫。墓室不大,約十平米的正方形,四壁和穹頂均有彩色鮮艷的壁畫,人、神、動物栩栩如生,講解員需打著手電才能看清畫面。出墓室後,下起小雨,我就在草地上各個墓地間徘徊留連,綠草青青,黃色小花點綴著草地,景色優美,寧靜幽謐,此刻此景,卻是懷幽古之情的佳境。

丸都山城 經戰亂摧殘

下一個參觀的景區是丸都山城,位於集安城北2.5公里。

此時下了大雨,我索性在景區門口的涼棚下坐等雨停,之後遇到幾位上海老鄉一同進入景區。

景區導遊介紹,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於國內城,築「尉那岩城」。197年三國時代,高句麗與公孫氏政權發生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潰敗,國內城被毀。198年,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擴建尉那岩城,修築大型宮殿,更名為丸都城。

丸都山城憑藉自然山勢的走向構築城垣,城牆高低起伏。山城北高南低,城垣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6395米,總面積約2.6平方公里。343年16國時期,燕國慕容皩率軍攻陷高句麗,焚燬丸都城宮殿而去。從此丸都山城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圖:作者提供)
丸都山城。(圖:作者提供)

目前,山城東牆、北牆西段、西牆北段保存較好,高處可達四到五米。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甕門,即今天的景區大門。城內有地面遺址3處、蓄水池1處、墓葬37座。宮殿遺址在東側山坡下,南北長96.5米,東西寬80米,進深作三層階地,到處是瓦礫和成排的礎石。瞭望台亦稱點將台,在南門以北200米的高崗上,用石塊壘築,高11.75米,登台可望見通溝平原及國內城。瞭望台北15米,發現一處戍卒居住址。東南有一蓄水池亦稱「飲馬灣」(現名「蓮花池」),北部尚有石砌池壁。

天又下雨,我打著傘,先上西牆,走了約一、二百米。返回後又上東牆,邊登山邊觀景。山谷是綠油油的草地,幾十個貴族墓地像一座座小金字塔,十分震撼。往東眺望,群山綿延,煙嵐裊繞,雨中景色秀麗,百里錦繡河山盡收眼底。我沿東牆向上攀登了約一、二公里後即下山。

接著再赴瞭望台、戍卒居住址,經蓮花池到宮殿遺址參觀。沿途種有大量的黃色花卉,遠望像油菜花,在綠油油的草地映襯下十分艷麗,為大地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此刻雨終於停了。我索性坐在宮殿遺址上,觀景冥想。環城皆山也,山上雲霧裊繞,山下茂密松林,綠草大地與盛開黃花相映鬥艷,好一派風景如畫。此時四周杳無人影,只聽松濤陣陣,鳥語鶯鶯,時間好像凝固了。我極力想像當年宮殿的繁華壯觀、歡聲笑語,而眼前只剩宮殿瓦礫礎石、山城斷壁殘垣。物是人非,只是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樣流。煙雨霏霏中,我在丸山城留連徘徊半日後不得不依依惜別。

國內城遺址 面目全非

我步行回城,也就五、六公里路,邊散步邊賞景。我沿著通溝河往回走,終於發現了國內城遺址,看到了國內城的西城牆和西城門遺址。

史料記載,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至集安,至427年再遷都至平壤,建都時間長達425年。都城後依禹山,前臨鴨綠江,雄踞通溝河畔,當其入江處,是高句麗王朝在集安境內的第二個都城。城略呈長方形,南北牆各長664.6米,東西牆分別為715.2米和751.5米,總面積約0.5平方公里。內外兩壁全部以長方形石條壘砌,是一座堅固的石城。

由於年代久遠,幾經修葺,城牆大部分已失去原貌。目前斷垣殘壁的城牆與現代居民樓毗鄰而居,但用木欄杆圍起保護,城牆上種有綠草或雜樹,倒也構成了城中景觀,為集安市成為歷史名城增色不少。

國內城遺址。(圖:作者提供)
國內城遺址。(圖:作者提供)

我一直走到通溝河匯入鴨綠江處,並往東走到建設街。江對岸是朝鮮,群山綿延,山下鄉村依稀可見。此處江面寬闊,江水自東向西急流而下。

晚餐後又去高句麗遺址公園,這才發現整個公園原來是城內的宮殿區遺址。而昨天我入住的旅店位於高句麗國內城西城、宮殿區外的西側。天色已晚,但公園內人來人往,載歌載舞,熱閙非凡。

登五女山 大雨來攪局

次日一早,我乘長途客車赴遼寧省桓仁縣,於11點前到達縣城。市區有公交路過五女山風景區,我搭車從市中心出發,穿過朝陽門箭樓出城,開出兩公里許,司機提醒我下車。我步行了約一公里才到達景區的西門。

此行五女山風景區,主要是參觀高句麗遺址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史稱「紇升骨城」,依山勢而建,呈不規則的楔形,南北長1540米,東西寬350至55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頂的內城兩部分。山城東、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險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難攻。目前城內主要發現了三處大型建築遺址,及城牆、哨所、兵營、蓄水池等遺址。

五女山山城。(圖:作者提供)
五女山山城。(圖:作者提供)

我走了近半個小時從山門石梯登上山城西門,天又開始下雨。真沒想到這幾天雨跟著我走,我走到哪,雨就下到哪。到了山頂上雲海松濤景點,四周瀰漫著白茫茫雲海,遮蔽視線。不料一片烏雲飄來,立刻下起暴雨,並接連在我頭頂上打了三個驚天霹靂,迅雷不及掩耳,嚇得我心驚膽顫、魂飛魄散。暴雨足足下了半個小時,旅遊鞋完全泡湯。好在我及時買了雨衣,否則就成池中鵝了。

雨停後,我參觀了雲海松濤、飛來峰、結義松、姊妹橋等自然景觀。然後再去參觀山城遺址,恰好遇到導遊在西門遺址講解,我索性隨著旅行團沿著遺址路線依次參觀各個遺址景點。

渾江S型流過 像太極

除遺址外,沿途能看到山下兩處自然景觀。一是陰陽八卦城,從崖壁上鳥瞰山下呈S型的渾江,恰似太極陰陽圖。清末1877年縣令章樾發現今縣城處,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渾江與哈達河流經之處,自然形成一個太極圖形,認為此處陰陽合一,故將縣城建成八卦城。但如今八卦老城已發展為現代都市,只剩下今人懷古記憶。

桓龍湖。(圖:作者提供)
桓龍湖。(圖:作者提供)

另一是在山城瞭望台(即點將台)遺址遠眺山下的遼寧最大的人工湖桓龍湖(也稱桓仁水庫),水面像一條游龍,龍爪依稀可見。這兩處景觀,當時雨停,天氣晴朗,風景絶佳殊勝。因此,我在山城上留連往返了近三個小時,天又下雨,才依依不捨地從原路下山。

我從原路走回城,途中不時回頭仰望五女山。走到哈達河橋南佇足拍攝五女山山城,山城在山頂上像一座方方正正的城池。繼續走就回到了渾江的北江大橋,過了橋不久就到了朝陽門。總共走了約四、五公里,也就一個多小時就回到了市中心。

次日我到達瀋陽,前往福陵。福陵謁陵只是走馬觀花。離開陵園後,即坐地鐵到瀋陽北站,乘上高鐵,回到北京,圓滿結束此遊。

高句麗正統 南韓想搶

據史書記載,遠古生活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三支:東胡、濊貊、肅慎,都對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

濊貊人後裔的高句麗人始終活動在東北,並最早建立地方政權高句麗國(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歷經西漢末年至唐初,享國705年,傳28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作為東北第一個地方政權,全盛時期方圓達40萬平方公里,與中原王朝折衝、周旋幾個世紀而不倒,最後敗給強大的唐朝,必有其智慧、頑強、韌勁、善治等優點與特點。高句麗為以後東北少數民族逐鹿中原並最終入主中原,提供了強大的心理優勢、豐富的政治經驗,為少數民族一統華夏打下了基石。

之後,滿清(後金)作為東北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全面繼承發揚了高句麗的優點與特點,總結汲取了契丹(遼朝)和先祖(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經驗教訓,在明朝漢族降官的參謀、協助下,實施全盤漢化的戰略方針,終於入主中原,取得了全國政權,完成了更大範圍的華夏一統和為中國各民族的團結統一奠定千秋偉業。

高句麗遷都平壤後,其影響所及就超出中國,而遠及朝鮮半島。由於宋明以來我國學者混淆了東北高句麗與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政權,包括郭沫若、范文瀾等現代史學家的學術錯誤,遂給南韓留下了可乘之機,他們將高句麗看作是朝鮮民族的先祖,而不是中國邊疆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遂引發了中韓學術界的「高句麗之爭」。

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南韓之所以那麼做,就是為了今後向中國索取領土提供歷史依據。而中國當代學者正本清源,恢復歷史本來面貌,2002年啟動實施東北工程(全稱「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既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歷史研究的準備,更是未雨綢繆,為穩定邊疆和領土問題等國家利益而服務。

高句麗遺址五女山上點將台。(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五女山上點將台。(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國內城。(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國內城。(圖:作者提供)
五女山風景,我在此被雷暴雨淋了半小時。(圖:作者提供)
五女山風景,我在此被雷暴雨淋了半小時。(圖:作者提供)
五盔墳。(圖:作者提供)
五盔墳。(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禹山墓。(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禹山墓。(圖:作者提供)
鳥瞰渾江,恰似太極陰陽圖。(圖:作者提供)
鳥瞰渾江,恰似太極陰陽圖。(圖:作者提供)
丸都山城宫殿遺址。(圖:作者提供)
丸都山城宫殿遺址。(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集安市國內城。(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集安市國內城。(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將軍墓。(圖:作者提供)
高句麗遺址將軍墓。(圖:作者提供)
桓仁縣章樾公園。(圖:作者提供)
桓仁縣章樾公園。(圖:作者提供)
丸都王城下的貴族墓群。(圖:作者提供)
丸都王城下的貴族墓群。(圖:作者提供)

平壤 八卦 南韓

上一則

旅遊/契納河搭船 賞北極風光

下一則

養生/認知下降 未必是失智 4關卡檢測釐清原因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