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北約秘書長:應允許烏克蘭以西方武器打擊俄境內

北京地標李自成銅像將遷離 引民眾議論聯想

封面故事/當芭比脫下高跟鞋那刻,既不否定過去 又迎向未來

維也納Huber & Kosak骨董店展示「芭比和肯尼」的歷年產品,一名女性正從樹窗外觀看這些待售的芭比娃娃和肯尼娃娃。(路透)
維也納Huber & Kosak骨董店展示「芭比和肯尼」的歷年產品,一名女性正從樹窗外觀看這些待售的芭比娃娃和肯尼娃娃。(路透)

幾年前看完《淑女鳥》(Lady Bird)的我,如果知道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將來的某部電影主角會是芭比——這個被認為代表資本社會、消費主義與女性刻板印象的娃娃,我可能很難相信,甚至懷疑這電影的存在必要性。然而,看完《芭比》(Barbie)之後,我完全明白為何看似過時的芭比,反倒成為現代社會的啟示,更為導演的劇本所折服。

芭比娃娃在1950年代末誕生,是上世紀最受歡迎的玩偶之一,作為女孩們夢想成為的樣子,為其換裝、打扮讓芭比彷彿有著無限形象,乃成為一種文化象徵。但「夢想」可能是模仿,也成為對完美無止境的追求,芭比所傳達的女性樣貌和身形化作社會壓力,讓玩偶也備受批判。確實,芭比在許多人心目中已與新潮連結不上,甚至是進步主義者視角下壓抑女性的象徵。不過,《芭比》這部電影之所以巧妙,便是它勇於化用矛盾,在看似充滿粉紅泡泡的甜美世界,為我們奉上一幅現實的鏡像。

一名女子扮演「芭比娃娃」,參加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國際動漫展。(Getty Im...
一名女子扮演「芭比娃娃」,參加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國際動漫展。(Getty Images)

★肯尼 渴望芭比注意

生活在芭比樂園(Barbie Land)中有無數個芭比,她們樣貌不同,也有各樣職業。有的芭比是總統,有的是作家、諾貝爾獎得主或大法官,但相同的是,她們都過著幸福的日子,彷彿無重力般生存著,一切煩惱和醜陋都是「現實世界」(Real World)裡才有的。

這樣的日子彷彿沒有終點,直到一日「典型芭比」(Stereotypical Barbie)竟突然思考起死亡。她更發現自己的皮膚不如往日光滑,連天生適合穿高跟鞋的拱形腳踝都變成扁平貌。不只自己不對勁,連這世界都彷彿出了差錯。她得知原因可能出在她的主人,為了找出那女孩,芭比與肯尼(Ken)一同來到現實世界,找回芭比最完美的形象。

對,就連我在寫文時,也差點忘了肯尼。

芭比樂園中除了有許多芭比,還有許多「肯尼」們,但沒有人知道他們住哪裡——或該說是無人在意。肯尼渴望芭比的注意,也因芭比們的一顰一笑而牽動著情緒,但肯尼從未獲得芭比真正的關心,引用電影台詞——「都是芭比與肯尼,沒有『只有肯尼』」。

瑪格.蘿比在《芭比》中的一個場景。 「芭比粉紅」顏色已成為社交媒體和時尚界的焦點...
瑪格.蘿比在《芭比》中的一個場景。 「芭比粉紅」顏色已成為社交媒體和時尚界的焦點。 (美聯社)

★芭比 有生存危機?

父權或「男性凝視」(Male gaze)是芭比最可能被批評的地方,但電影選擇以諷刺手法直面處理,更成為社會病灶根源的診斷,戲謔有理,瘋狂也存在章法。不僅止於女性賦權,《芭比》更讓玩偶有了生存危機(Existential Crisis),這幾乎成為電影的重要核心。

芭比生來完美,之所以被生產,便是要讓人類從不美好的現實中短暫逃離。因此芭比不能真實,不能皺眉,不能哭泣,她時時刻刻都有著最緊繃的肌膚,以及絲毫找不出贅肉的腰線。偏偏闖入現實世界中的「典型芭比」,意識到自己存在的虛無,她的生存危機也將為她帶來一個又一個難解的問題。

「你可以是任何人!」(You can be anything!)這個響徹雲霄的芭比標語,昭示著玩偶的多樣性,但到了現今,這句話已無法回答那個無數人(尤其是千禧世代)或許都曾自問的問題——我是誰,為何會來到這世界?

電影讓芭比——這個看起來無憂無慮,有著夢幻生活的玩偶也產生生存危機,如果她只是誰的玩具,那麼她的結局是什麼?成為一個人類付出的代價偌大,但塑料製的心始終不會跳動,沒有情感的眼眸也流不出淚水,《芭比》所勾勒的旅程,不只是主角芭比嘗試解決問題,也是她尋找自我、發現自己的過程。電影為那個質疑自我存在的芭比,寫了溫柔也動人的結局。

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芭比》電影首映前,一名女性身穿芭比粉色服裝,站在...
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芭比》電影首映前,一名女性身穿芭比粉色服裝,站在「Uber Pink」粉色車內擺姿勢。(歐新社)

★拍片 一路走來不順

《芭比》一路走來不順,從2009年便有了改編電影的傳聞,但始終無疾而終,連主角也換了又換,最終我們在2023年才盼來電影誕生,並由讓眾人意外的葛莉塔.潔薇執導,並與同為導演的伴侶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共同編劇。

這或許這是芭比最適切的歸處,葛莉塔.潔薇在此片中展現之前作品相當少見的玩心,既然要拍喜劇便拋開包袱,但鮮豔多了會麻木,喧鬧久了也會不耐,因此導演不讓它只是齣單純喜劇,其背後所蘊含關於性別思考和自我探索皆是她過往擅長的議題。雜揉其中,使《芭比》既夢幻又真實,既不否定過去,又迎向未來。

★演員 演活自己角色

片中飾演「典型芭比」的主角瑪格.蘿比(Margot Robbie)相當符合角色形象,令人想不到還有哪位好萊塢女演員能完美詮釋此角。演出肯尼的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同樣亮眼,與其說兩人在片中有何種化學作用,不如說他們都演活自己的角色,不讓天真的芭比顯得無知,也不讓一心追求父權的肯尼成為反派。

看芭比,終究是看回人身上。當芭比願意走出童話世界,接納喜怒哀樂,擁抱人之常情。在她脫下高跟鞋,讓腳掌貼平地面而不感到恐慌的那一刻,我想,她絕對是感受到了什麼作為人的魔法吧。

(本文原刊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芭比 樂園 諾貝爾獎

上一則

移民專頁/申請NIW 須展示有利國家

下一則

封面故事/當原子彈之父攬鏡自照,為何卻只見悲劇人物?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