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市長:表現優異學校無需縮班

來自北韓「屎的迫降」:空飄氣球裝糞便⋯兩韓的空中宣傳戰

心理諮商博士李偉倩:正視仇亞受害者心理傷害

李偉倩分析,華人在遇到仇亞行為時,反而會先檢討自己,這對心理層面的傷害會加劇。(記者孫愛薇/攝影)
李偉倩分析,華人在遇到仇亞行為時,反而會先檢討自己,這對心理層面的傷害會加劇。(記者孫愛薇/攝影)

新冠疫情對美國社會的衝擊,致仇亞事件至今仍時有所聞,生活、職場以及學校裡所發生的仇亞行為,在受害者與家人的緘默下,成為受害者難以癒合的創傷。世界日報「反仇恨、迎共榮」系列專題報導,本期專訪心理諮商博士李偉倩,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仇亞行為對於一般人心理層面的傷害,也分享家人與社區該如何協助受害者走出陰霾的解方,並教導民眾如何自我檢視心理造成生理行為的警示燈,重視心理層面的創傷。

新冠疫情期間華人遭遇許多仇亞行為,但由於華裔的民族個性,對於心理層面的傷害,總以忍耐與拒絕承認作為反應。位於矽谷灣區的心理諮商博士李偉倩 (Dr. Wei-chien Lee)提出華裔遭遇仇亞行為常出現的心理狀態影響,鼓勵民眾如果遭遇到仇亞行為時,不僅要重視生理可見的傷害,也要重視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心理影響與衝擊。

李偉倩分析,當民眾「聽到」與「遇到」仇亞行為,這是兩件非常不一樣的事情。她說,「聽到」的時候,人們會有一個距離感,能夠設定一個距離保護自己,「但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心理會發生各式各樣的情緒,不一樣的波動。」

華人習慣先檢討自己

她分析,受害者遇到仇亞行為後的情緒波動,像是一個波,有時候這個情緒波動,有時候是那個情緒波動,情緒像是生氣、拒絕承認、不平、悲傷、自我懷疑,各式各樣的情緒來回波動,猶如海浪一般,甚至會想把自己關起來,與外界隔離。李偉倩說:「以華人的習性,大多會先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事情,我招誰惹誰了,為什麼是我發生這件事情?」沒有檢討發起仇亞行為的人,反而先檢討起受害的自己。

李偉倩在普度大學完成心理諮商博士,並曾於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是美國認證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擁有資深的心理諮商經驗,並面對面協助過受仇亞行為的心理諮商個案。她目前任教於聖荷西州大,與El Camino Health旗下的「華人健康促進計畫」合作,提供華人心理方面的知識宣傳。

仇亞事件常導致受害人心理受創。在療傷過程中,家人朋友以及社區可以提供實際的支持。...
仇亞事件常導致受害人心理受創。在療傷過程中,家人朋友以及社區可以提供實際的支持。(美聯社)

她提到,只要是情緒遭到外界刺激或危險後,身體都會有一個保護裝置的反應,影響到人們的睡眠、吃飯、人際關係,都有影響。「事情的大小、每個人的反應、能受刺激的程度都不同,」李偉倩將刺激與反應打比方說,「比如我們用手指戳一隻兔子,兔子會嚇死,但用手指戳一隻大象,大象不會有什麼反應。」

找對方法處理「傷口」

當仇亞行為發生在受害者身上時,對於受害者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當作一個指標來做協助上的應對,而不是檢討受害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李偉倩表示:「華人很常先檢討自己,我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時,是我有什麼不對,但其實情緒反應代表心理層面的傷害有多大,而受傷的狀況,則是要找對方法去把傷口做處理。」

她說,如果一直不處理受害者心裡的傷口,長此以往,人的個性都會被改變,會變得比較畏縮,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這樣的事情又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也可能變得比較浮躁,比較容易暴怒。

對於遭受到仇亞行為的影響,李偉倩舉例,就像是被一根刺,刺在手裡頭,但是刺的地方不一樣,反應的程度也不一樣,但是這根刺就留在身體裡,就是會一直在裡面。她說:「所以仇亞的行為,不管大小都會像是一根刺,刺在心裡,影響層面人人都不一樣,但是這跟刺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對事情的認知,那這種行為多的時候,就像是很多的小刺刺在我們身上,會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神去照顧別人。」

華人 疫情 華裔

上一則

檢視心理傷害反應 家人、社區提供支持協助

下一則

中文名印選票新規 華裔候選人反受制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