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播客/濃煙致命 紐約公寓大火啟示

紐約市布朗士區(The Bronx)一棟19層高、120戶的公寓日前發生大火,命喪火窟的17名死者,全都因吸入濃煙致死,35名傷者則生命垂危。這場堪稱紐約市32年來最慘烈的火災,「元凶」電暖器在失火前已連續使用數日,導致起火後迅速延燒周邊家具和易燃品。火勢雖在數分鐘後獲得控制,但致命的是,起火點住家的大門未關閉,以及公寓15樓本該自動關閉的逃生門,卻在事件發生時全敞開,導致濃煙瀰漫,消防隊員事後在各樓層均發現死傷者。
安柏瑞德航天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安全與應急機關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賢龢,在來美攻讀災害管理前,曾在台灣當過6年的消防官,也擔任過火場救火工作,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他表示,在火災事故現場常會發現,大部分民眾是被煙嗆死、而不是被火燒死。
張賢龢說,煙的物理特性是熱的氣體,垂直蔓延的速度比水平快,即使是水平蔓延也比人移動的速度快;因此「防煙」是公寓火災的重點,即使火勢蔓延,但能夠關起門,讓濃煙不致太快進入樓梯間,以爭取逃生時間。
至於起火後該怎麼辦?張賢龢表示,歐美家庭的廚房裡多有滅火器,如果火勢不大,可以先用它來滅火;如果火勢太大,便先逃往安全的地方,但記得「要把門關上」,讓濃煙不致太快蔓延,並立刻報警。張賢龢說,像布朗士公寓大火,其他住戶若不知起火點在哪,最好的方法也是把自己家的門關起來,門縫用毛巾、衣服塞住,盡量延緩煙進來的速度,面對窗外、原地停留等待消防人員援救。
起火的布朗士公寓已有40年歷史,與現代新建大樓因年代不同,防災策略也不一樣,張賢龢說,不管建築新舊,最核心的觀念就是「防煙」。另一重點是,如果煙已進入屋內,因為熱煙是往上飄,保持離地30公分的低姿勢,可以吸到一些空氣而存活。
張賢龢說,布朗士火災除了大樓安全門未自動關閉,形成所謂的「煙囪效應」,會造成致命缺點外,另一個問題是,當天是否有安全門上了鎖,讓人逃生無「門」?這也是紐約消防局正在調查的重點之一。
而一般大眾如何這場火災中學習到教訓?張賢龢指出,使用電暖器會讓空氣變乾燥、加上高溫,本來就容易起火,「聖誕樹火災」也是美國冬天常發生的憾事;因此會發熱的東西與易燃品要分開,保持一公尺以上的距離。
「世界OnAir」主播卓賢邀請到張賢龢博士,分享日常生活中正確的防災觀念。張賢龢以台灣為例,分析許多違反住戶安全的例子,包括在樓梯間放置鞋櫃等問題。張賢龢說,關於煙霧探測器的一個簡單原則是,不能裝在煙很多的地方,例如廚房,應該裝在客廳或是房間;而不同探測器裝設的地點也不同,「裝錯地方比沒有裝更慘」。他提醒大家,不要把探測器當作「狼來了」的故事,就算它有一百次誤報,只要有一次是準確的、能即時救命就夠了。
「世界OnAir」是世界新聞網新推出的播客節目,每周推出一集,透過這個新的平台,希望讓閱聽者有新的選擇和體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