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雪的北京是如何辦冬奧?揭秘史上最大規模人造雪行動

北京的冬天並不會天天下雪,不過本屆冬季奧運就在此地舉辦,這也因此催生了奧運史上最大規模的造雪行動。《紐約時報》特地撰文報導,缺水的中國北方從哪裡找來那麼多的「水」製造成雪?
北京的冬季一直以來都面臨乾旱問題,有時還得依靠「南水北調」才得以供應北方足夠用水,而這一回冬季奧運北京麻煩大了,不只缺水,還「缺雪」,而造雪的原料就是水,於是問題又回到了缺水上。
人造雪在現代冬季運動中已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使是挪威、瑞士和科羅拉多州等多雪的地方也是如此,負責這次北京冬奧和前6屆冬奧造雪的義大利天冰集團亞洲區經理邁爾(Michael Mayr)就說:「現在如果沒有人造雪,就不可能有冬季運動。」而本屆冬奧會將首次幾乎完全使用人造雪,這需要大規模的造雪和水資源管理操作。
究竟籌備一場冬季奧運所需的水有多少?根據天冰集團的數據,大約需要100萬立方公尺,必須足夠填滿4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而這其實只是奧運起始階段需要的量,隨著比賽進行,可能還需要更多的雪,也可以說更多的水。
回到缺水問題,中國政府為了取水修建了泵站,從數公里外的水庫引水。據中國官媒報導,北京將白河堡水庫的水調入媯水河,冬季的媯水河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乾涸狀態,不過它流經奧運場館附近,在本屆冬奧扮演重要角色,中國政府因而讓這條冬季乾枯的河道再度被水灌注。
曾奪下2018年平昌冬奧越野滑雪項目金牌的狄金絲(Jessie Diggins)說:「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在人造雪上比賽,不幸的是,這似乎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他談到天然雪與人造雪的不同:「它(天然雪)更硬、更冷,而且會隨著天氣的不同變化。我不會說它很危險,但它會讓賽道變得更加棘手,因為你得搞清楚如何通過彎道。」
然而,當出現極低氣溫時,高山滑雪者可能更喜歡人造雪,因為現代的造雪技術已可製造出「濕雪」,最終能結凍成選手們喜歡的冰面。滑雪競速項目的美國選手加農(Travis Ganong)說:「它的密度更大,不會真的形成雪花,經過雪道修整後會變得更蓬鬆。它非常穩固,變得非常均勻,我們就喜歡這樣又滑又硬的場地。」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