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章魚漲到比和牛還貴 日本糧食價格高漲 章魚燒業者苦不堪言

遭奧客潑咖啡、吐口水…辣妹店員抄榔頭狠砸擋風玻璃 網一面倒狂讚

許汶樂當「孤泳者」 盼成泳渡英吉利海峽的台灣第一人

小學2年級就開始接觸游泳的許汶而,在完成挑戰泳渡直布羅陀海峽後,2025年8月,她將挑戰泳渡英吉利海峽,也期盼替台灣民眾帶來更多海洋資訊。(中央社)
小學2年級就開始接觸游泳的許汶而,在完成挑戰泳渡直布羅陀海峽後,2025年8月,她將挑戰泳渡英吉利海峽,也期盼替台灣民眾帶來更多海洋資訊。(中央社)

「因為喜歡游泳,才開始探索開放水域的挑戰;因為喜歡大海,才開啟泳渡海峽的冒險。」29歲的許汶而臉上總掛著自信燦爛的笑容,2025年8月,她將挑戰成為台灣首名個人泳渡英吉利海峽的「孤泳者」。

長髮過肩、皮膚還算白晰的許汶而,今年10月完成泳渡直布羅陀海峽的挑戰,至於有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記憶,她像個小女孩搞笑地說:「大概就是整個背曬得超黑,到現在都還白不回來吧。」

許汶而下個月將挑戰從台灣本島的東港游到小琉球,明年則要先拚從美國一個小島游回本土,接著2025年要挑戰最重要的泳渡英吉利海峽壯舉。

小學2年級開始接觸游泳、3年級加入學校游泳校隊,許汶而僅游到國小畢業就當起「逃兵」,國中、高中沒再接受專業訓練朝職業運動員邁進,反而專注於課業上,游泳只是當興趣。

「加入泳隊才真正是痛苦的開始,那時候一天2次訓練、每周6天,有時候冬天很冷,游完泳還沒有足夠的熱水洗澡,只能被迫洗冷水,加上台灣對於職業運動的環境發展並不好,所以我才不想繼續往這條路走。」許汶而說。

29歲的許汶而今年10月完成泳渡直布羅陀海峽的挑戰,這次成功經驗帶給她更多自信,...
29歲的許汶而今年10月完成泳渡直布羅陀海峽的挑戰,這次成功經驗帶給她更多自信,她也期望2年後能繼續挑戰距離更長、難度更大的英吉利海峽。(中央社/許汶而提供)

大學時許汶而選擇雙主修學位,到了大五、大六時有許多空檔時間,她就跑去游泳池當救生員,順便教小朋友游泳,漸漸地,她發現自己還是忘不掉在水中遨遊的樂趣,還很喜歡面對人群上課。

許汶而說,大學畢業後我就創造了個人品牌,也開始收學員上課並且接觸到開放水域。「很多人都說溺死的人,都是很會游泳的人,這句話對也不對。除了會游泳之外還要會風險管理,在開放水域游泳得學得東西更多、累積更多經驗,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從北海岸游到基隆嶼對許汶而來說已像是走進自家廚房一樣輕鬆自然,2018年她首度到泰國參加10公里的泳渡賽事,才發現原來國外對開放水域有這麼多熱忱和經驗。「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但很多民眾卻是背海而行,所以我更想要把一些觀念帶回來給台灣民眾。」

也因為如此,許汶而去年萌生了挑戰直布羅陀海峽的想法,加上學員們的鼓勵,讓她決定提早在今年完成這項目標,她說:「雖然直布羅陀海峽的直線距離短,但最困難的是適應水溫,就算是夏天,水溫也才攝氏15、16度。」

許汶而透露,為了泳渡直布羅陀海峽,她特地提前3周到西班牙適應時差和水溫,「第1周我先調時差和身體狀態,第2周開始下水時,我冷到只能待在海水中15分鐘就全身發抖刺痛到不行,不過我沒想過放棄,到了第3周,我已經可以下水完成訓練後還吃一支冰棒。」

29歲的許汶而說,「因為喜歡游泳,才開始探索開放水域的挑戰;因為喜歡大海,才開啟...
29歲的許汶而說,「因為喜歡游泳,才開始探索開放水域的挑戰;因為喜歡大海,才開啟泳渡海峽的冒險」。2025年8月,她將挑戰成為台灣首名個人泳渡英吉利海峽的「孤泳者」。(中央社/許汶而提供)

到了挑戰當天,許汶而和另外2名泳者奮力從西班牙游向摩洛哥,只不過其中一名印度選手因失溫體力流失最後無法完成,許汶而也在等待過程中被海流帶走而多游了3公里。

有了泳渡直布羅陀海峽的經驗,也給了許汶而挑戰其他海峽的信心,「英吉利海峽之於海泳者,就是像是聖母峰之於登山者,光是訂船就至少得等上1、2年,加上我又是台灣第1個做這樣挑戰的人,所以很多資料都得自己上網找或者和國外選手交流,雖然辛苦但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

許汶而說,她是個喜歡循序漸進的人,喜歡先從小目標達成後,再開始挑戰更大的目標,「根據資料英吉利海峽距離33公里,但加上洋流、風勢,至少得有游50公里的能力才有可能完成泳渡,這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

許汶而強調,泳渡英吉利海峽最難的永遠都不是游泳這件事,而是要如何在這段期間內訓練、工作與休息中達到平衡,「我不喜歡在疲憊的情緒下去上課,但訓練量大又很需要休息時間,所以這會是我接下來這20個月內的難題。」

從開始授課以來已經教了超過2千名學員,很多人常問許汶而幹嘛不好好教課賺錢就好,一趟直布羅陀已經燒掉40萬,挑戰英吉利海峽至少上看百萬,到底有什麼收穫。

「我都把這些當作是投資,出去參賽試試看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也可以當成我的養分和學員分享,畢竟任何事當第1人總是最難的,我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成為未來其他挑戰者的Know How。」

投資 泰國 印度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鏟蚯蚓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