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他討3000元欠薪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裁決受矚

CNN:拜登批日本「仇外」

世界OnAir/給電影施魔法 跟特效師從「黑鏡」聊到AI

黑鏡第六季第一集「瓊糟透了」。(截取自Netflix Asia YouTube)
黑鏡第六季第一集「瓊糟透了」。(截取自Netflix Asia YouTube)

來自台中的林資育,今年從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電影系碩士畢業,專注做動畫和特效,如今在紐約成為了一名自由接案特效合成師(compositing artist)。本期節目中,林資育與我們從最近大熱的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聊到Netflix影集黑鏡(Black Mirror),再聊到如今美國特效師的行業生態。

▼立即收聽▼

黑鏡第六集,為何感覺大不同?

黑鏡是一檔由英國編劇布魯克(Charlie Brooker)創作的獨立單元劇,自誕生以來就以基於現實社會、探索「黑科技」副作用的主題,引起廣泛討論。但是,黑鏡也面臨著其他已經堅持多季度的影集同樣的問題:評價每況愈下。從影評平台爛番茄看到,黑鏡已經從第一季的98%的極高新鮮度,下降至本季的77%新鮮度,雖然並不算低分,但明顯跟觀眾預期有落差。

特效合成師林資育。(林資育提供)
特效合成師林資育。(林資育提供)

林資育對此也表示認同,「黑鏡以前最有名的部分是科技恐怖,但一季明顯這個主題變弱很多,傾向於走純驚悚路線。」

的確,編劇布魯克曾在一次受訪時提及,他在本季決定去重塑黑鏡的題材,因為自黑鏡於2011年誕生以來,市面已經出現太多反烏托邦式的科技電影;他希望黑鏡不再局限於「人的意識上傳硬盤」這種路線、不再放眼未來,而是聚焦過去、減少科技元素、增添恐怖感。

而在特效上面,林資育表示,黑鏡第六季特效元素雖然沒有以前那麼酷炫,但整個完整度還是可圈可點。他特別指出,像是第一集「瓊糟透了」呈現的砸量子電腦特效,以及第三集「梅齊戴」人變狼的特效變身,都做得十分亮眼,還是有值得學習的部分,看得出拍攝團隊跟特效團隊配合得很好。

特效師:電影行業的魔法師,為何容易被忽視?

林資育目前是一名特效合成師,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特效環節的「守門員」,他需要將所有特效師的作品進行最終的整合,完成導演的願景。他拿了自己最近的一個作品舉例,導演想要實現未來感通訊方式的樣子,讓主角可以通過肉眼投射熒幕完成接電話的動作。製作的整個過程包括跟導演來回溝通、與同事進行多次合作修改,前前後後就一共花了大約四個月。

林資育製作的特效。(林資育提供,更多可參考他個人作品集網站https://tzu...
林資育製作的特效。(林資育提供,更多可參考他個人作品集網站https://tzuyulin65.myportfolio.com/)

如今別說是科技題材電影,特效師幾乎在每部影視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重要性卻往往被低估。最近,奧本海默片尾致謝部分,特效師名字被大幅度刪減,導致有一百多號特效師參與的製作,最終列上名字的只剩27人,引起特效業界的不滿和困惑。林資育解釋,根據他觀察到的業內猜測,也許是電影行銷團隊有意為之,希望這部電影擁有「零特效」的噱頭,儘管事實並非如此,「我覺得是一種宣傳手法了,結果犧牲了特效人員的心血,這是讓我有一點氣餒的。」

林資育進一步解釋,其實特效工作人員常有傳出被剝削的新聞,比如去年有漫威前特效員工爆料自己工作經常超時、常被要求在最後一刻修改;漫威電影預算超大,特效師薪水卻跟他們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

除了薪酬有待提高,特效師跟好萊塢編劇一樣,都面臨著被AI搶飯碗的壓力。林資育解釋,特效師最難以被取代的部分,在於他們工作使用的軟體入門門檻太高,但特效行業新人正在從事的事情,比如類似摳圖的比較基本的工作內容,則比較容易被AI取代;放長遠來看,AI能夠完成越來越多的事情是必然的,但是在創意指導的方面,林資育認為還是需要人類參與,AI則幫助完成技術上的輔助。

林資育看來,特效師的角色就是幫助更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他留意到,目前仍有關於有特效加持的電影和盡量不用特效的電影,兩種孰高孰低的討論。「其實特效占了電影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認為好的故事不應該一味講求避開特效,只要能夠幫助你更好講故事,我覺得特效就是值得的。希望特效人員的作品,未來可以受到更多的重視。」

AI 奧本海默 漫威

上一則

世界OnAir/彌補華人葡萄酒業空白 銀行精英變酒莊主人

下一則

世界OnAir/打破刻板印象 中國女孩在歐洲成為潛水教練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