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仇恨犯罪愈演愈烈 紐約市府推系列課程 助公校生學習包容

廣東梅大高速坍塌已48死 「豆腐渣」工程釀禍?

人物/齊邦媛眼中的戰火中國

圖為齊邦媛唯一的一張全家福。前排左起:母親裴毓貞、父親齊世英、小妹星媛;後排左起:大妹寧媛、哥哥振一、齊邦媛。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齊邦媛唯一的一張全家福。前排左起:母親裴毓貞、父親齊世英、小妹星媛;後排左起:大妹寧媛、哥哥振一、齊邦媛。 (本報系資料照片)

作家齊邦媛於2024年3月29日逝世。本文為單德興替「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聯經出版,2020)撰寫的推薦專文,並未收錄於書中,原題為〈時代歷史與個人敘事 ── 另眼看戰火中國〉。周刊節錄刊出。

「戰火中國1937-1952」(China at War)作者方德萬出生於荷蘭,哈佛大學博士,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為國際知名戰爭史學者,著作與編書約10本,幾乎都與(中國)戰爭史、中國共產黨史、中國海關史相關,本書為第一本正體字中譯。

方德萬表示,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較少觸及戰爭史。他一方面因為來自曾遭兩次世界大戰蹂躪的歐洲,另一方面因為外祖父在二戰中的不幸遭遇,所以頗關切戰爭議題,可知其研究不只為了知識的興趣,更涉及家族史與生命關懷,因此,〈臺灣版序〉伊始詢問:「你為誰而寫?」回答:「『為自己而寫』是絕佳答案,畢竟,書寫終究是一種梳理自身想法的方式。」

此書「將抗戰放在戰爭演進的背景中來看」,探討三大戰爭──對日抗戰、國共內戰、韓戰──及其對中國與世界的意義與影響。作者不僅回顧歷史,並省思當今處境:「今日何謂中國?這個國家應該代表著什麼?以及究竟應該在世界中占什麼樣的位置?」全書史觀與內容自有中國現代史專家評論,筆者謹從一般讀者的角度記述若干讀後感,以及中譯本的出版與特色,提供讀者參考。

●歷史融合敘事 文字結緣

我曾數度聽齊邦媛老師提起,曾請王德威院士於赴劍橋大學演講之便,攜帶三本「巨流河」贈送可能有興趣的人。王德威向筆者提供了更進一步的資訊:該書為「2014年在劍橋演講時,推薦並致贈方德萬教授閱讀的書。他當時正在寫作「戰火中國」,希望找到最新的實例,齊老師的書讓他大喜過望。」

閱讀後對書中呈現的庶民角度與生動細節印象深刻,遂將「巨流河」與「陳克文日記 1937-1952」納入「戰火中國」,融時代歷史與個人敘事為一體,形成本書一大特色。誠為難得的文字因緣。

「巨流河」是齊老師80歲之後,出於不容青史盡成灰的心境,回首往事所寫下的一生遭遇。「陳克文日記」則是一位政府官員1937年至1952年動盪歲月的見聞與感想。陳克文日記涵蓋的年代與「戰火中國」完全吻合。齊老師回憶錄則涵蓋更久遠,由齊家在中國東北的三代家族史至她來到台灣。兩者一北一南,一女一男,一回憶一日記,交映互補。

這些個人敘事又與根據官方檔案與大人物資料所建構的歷史交映互補。檢覆英文索引,齊邦媛與陳克文各出現16次與21次,遠高於宋美齡的2次。

齊老師對海峽對岸的史觀,尤其抗戰史觀,多次表示不以為然。

撰寫「巨流河」的動機就是為走過的歷史留下個人的觀察與紀錄。

「戰火中國」除導論與尾聲共14章,分為四部:立國大業、歷史轉捩點、試煉、新中國。綜觀全書,這兩份個人紀錄都出現於重要轉折點,以個人的遭遇、觀察與感想,為作者的論點提供具體細節,使其更形象化、立體化。作者藉由這種手法表現戰爭不再只是叱吒風雲、號令部隊的將軍以及政治、外交等大人物的大歷史與宏偉敘事,也包括庶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小故事。

對比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致力建設新秩序,然而「關於大陸一般民眾如何經歷這段中國歷史的新階段,我們缺乏像陳克文和齊邦媛一樣的日記或是回憶錄一窺究竟,」

齊老師2018年4月26日寄贈「戰火中國1937-1952」時,附了一張貼紙:「Dear德興:近日兩個兒子帶來幾本China at War。我想你或有興趣看看他怎樣評到我的巨流河。寄上一本慢慢看。」

〈臺灣版序〉言明讀者為「對中國戰史有興趣的中文世界讀者」。作者提到海峽兩岸學者在詮釋這段歷史時的偏重與遺漏;主張將抗日戰爭置於「長時段(longe duree)戰爭演進」的脈絡;以大歷史與齊邦媛、陳克文的個人故事交互為用,顯示「對個人層面的關注」;指出要「關照引人入勝的,戰爭記憶的跨世代傳承以及沉默的課題」,因為「這些課題對中國大陸背景逐漸褪去的臺灣而言非常重要」──此一提醒尤其值得臺灣讀者深思。

黃淑真的編注也協助讀者更方便接近原文,較多的是資料性說明,其他包括專有名詞的定義。值得一提的是,「巨流河」出版後,許多讀者感興趣於作者與殉國的飛行員張大飛之間的關係,甚至不只一組人馬希望能拍成影劇,均為齊老師婉拒。

「戰火中國」中提到兩人之間由「友誼變成愛情」,然而編注指出,「成書前有幸拜訪過齊邦媛老師,老師表示當時年紀太小,因此覺得兩人間的情感不算是愛情。」筆者不僅多次聽齊老師如此提到,並提供資料給編者參考。

●從戰場看中國歷史

本文副標題「另眼看戰火中國」,一方面表示作者從長時段戰爭史的角度對三大戰爭提出見解,有別於歐洲中心觀與中國中心觀;另一方面表示筆者從非歷史專業的角度切入,觀察作者如何安排時代歷史與個人敘事,也從翻譯研究的角度切入,討論作者與譯者、原本與譯本的關係,肯定譯者的用心與譯本的特色。

張曉風在接受明鳳英訪談時感慨:「打仗的時候,除了戰場上的傷亡,還有大大小小不為人知的『戰場』。大歷史裡看不見這些小故事」。「戰火中國」引用齊、陳兩人的生命書寫,正是用這些小故事為大歷史憑添細節與血肉,既宏觀又微觀,既公眾又個人,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增加過往難得聽聞的平民聲音,強化了本書的論點與感染力。

(作者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左),2018年帶著《戰火中國》原文版來台灣拜訪齊邦媛(...
《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左),2018年帶著《戰火中國》原文版來台灣拜訪齊邦媛(中)、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右)。 (本報系資料照片)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哈佛大學 華人 共產黨

上一則

理財百科/健全財務 破除信用分數3誤解

下一則

「蒼鷺與少年」稱霸中國清明連假 吳京慘淪票房毒藥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