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員工推薦 Target最值得買的5商品

食材價格升 找工壓力大 中餐經營轉型AI求生存

給古書「治病」四川古籍修復師也要望聞問切

袁東珏(右)在傳授古籍修復技藝。(新華社)
袁東珏(右)在傳授古籍修復技藝。(新華社)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一天,76歲的袁東珏騎著自行車來到四川省圖書館,開始為這裡浩如煙海的館藏古籍「看病治療」。

四川省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館藏古籍從版本看,包括隋唐時代手寫經卷,宋、元、明、清的刻本、寫本,共計53萬餘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穿越歷史長河、記載中華文明的紙張,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老年病」。

「任何物質都會老化,我們古籍修復師就是給古書看病的醫生,也需要望聞問切。」有近40年古籍修復經驗的袁東珏,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有著一套獨特的「診療手法」。

「病人痛了會叫喚,古書也一樣,它也會說話。這獨特的語言是靠手感知的,你用筆輕輕地刷,不服貼的地方就是有病害的地方。」袁東珏話不多,但一說起古籍修復就眉飛色舞,「古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古籍的存在是文化的延續,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種延續成為可能。」

修復前有三個步驟,要製作好檔案、配紙、分離古籍。首先是核查待修復古籍的版本、冊數和破損情況,確定修復方案,填製修復檔案,類似醫生的問診檢查、記錄病案;其次是為待修復古籍選配破損之處的修復材料,根據原書的顏色、質地、厚薄等,選擇相應的補書紙;分離古籍是拆除古籍原書的訂線、書皮和紙捻,將書頁分離,並做好序號,以供裝訂。

現代醫生的工具愈來愈先進,古籍修復師的工具也愈來愈現代化,有脫酸設備、加壓設備,還需要運用電腦和光源。只有一個「主角」永恆不變,那就是紙——和古書用紙一樣質地的紙張。

袁東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走一個地方,都要買下當地最珍貴的紙,這些各具特色的中國紙是她最心疼的寶貝。「買來就存著,捨不得用,這些紙現在都很難再複製出來了,工藝達不到了。」

「地道的宣紙,是青檀皮和稻草所製,纖維好,沒有化學製劑,不容易酸化。仔細看,它會起雲煙,有一團一團的纖維,就像雲。」袁東珏說起紙來如數家珍,「我們這行,出去找紙叫訪紙。貴州有皮紙,但是銷量很小,這樣的紙就適合修補清代的書。」

袁東珏的生活特別簡單,雖然早已退休,可仍幾乎每天早上8點就來到四川省圖書館的地下一層。這裡的17名年輕古籍修復師都是她的徒弟,拿不定主意就來問師傅,她也是有問必答,常常一站就是一上午。

「我們修書的人,必須養成慢性子,要住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袁東珏說。經過她的手,50多萬頁的古籍已經得到了妥善修復,包括700餘年前的宋刻本《茶經》、明弘治刻本《五音集韻》、明抄本《諸證辨疑》等。這些古代文獻特別是醫書,將繼續為現代人的生活作出貢獻。

圖書館 退休

上一則

提升民眾幸福感 張麗善深入地方 傾聽民意

下一則

最後一名溺水者(一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