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出土千年紅色玻璃珠 送芝加哥實驗室揭身世之謎

台灣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距今約千餘年的一粒紅色玻璃珠,下月將被送往美國芝加哥實驗室分析成分,揭開它的身世之謎。
縣府文化局表示,花蓮縣文化局考古博物館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進行分析研究,考古博物館破例出借崇德考古遺址出土的紅色玻璃珠,由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冠文將玻璃珠交給美國Field Museum實驗室分析成分,主要目的是了解台灣與東南亞的玻璃交換關係。
雀屏中選將出國的紅色玻璃珠於2016年在崇德考古遺址試掘時出土,長5.87公釐、直徑7.5公釐、穿孔直徑3.34公釐,小巧玲瓏,於2016年試掘評估時出土,經判定屬於距今約1000多年前鐵器時代中期的文物。
文化局表示,藉由科學分析工具分析玻璃珠的成分,找出它在哪裡製造生產、如何生產,再與台灣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玻璃珠的比較分析,可以拼湊出史前台灣文化交流的情況,重新訴說玻璃珠背後的故事。
為歡送玻璃珠出國,考古館還製作小卡放置展示櫃上,寫著「出國探尋自我中,一年後等我回來,就可以更加瞭解我了」等可愛文字,引起民眾好奇。
崇德遺址位於立霧溪河口左岸河階台地,是全台第一個發現有金器、墓葬遺跡的考古遺址,距今約1300年,屬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花蓮文化局從2016年起先後在下崇德段834地號等3筆土地進行考古試掘及搶救發掘,出土獸骨、帶有精美紋飾的陶罐及各式石器等珍貴文物。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