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酸產業鏈瓦解 數百萬人「失業」

中國放寬防疫管制不再執行全員核酸檢測後,先前獲聘投入其中的數百萬防疫大軍隨即面臨生計無著,有人另謀出路改賣快篩,卻又遭遇市場飽和獲利難,沒工作的新年特別難捱。
綜合香港南華早報(SCMP)與中國媒體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例行核酸檢測之前成為中國民眾天天都得經歷的日常,估計核酸產業鏈的從業者曾高達數百萬人之譜。
像是人在北京的趙姓藥劑師,自去年5月起負責採集咽喉樣本,至12月7日當局頒布優化防疫措施新10條後,再也不需執行全員核酸檢測,包括他在內,原本聽從防疫指令身穿白色防護疫的「大白」們成了閒置人力。
雇用他的機構大範圍撤除核酸檢測亭,從原本的百餘個僅保留7個,付給趙姓藥師的收入也腰斬,如今每天只有人民幣200元(下同,約29.4美元)。
趙姓藥劑師的老家在陝西西安市,他說:「核酸檢測亭越來越少,我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打算回老家了。」
楊岩(化名)2022年4月前在生物公司做科研,月薪1萬元左右,隨後支援核酸檢測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嚴格封控期間跟著公司的移動方艙在各地追著疫情跑,最高月入10萬元,如今月薪立刻降至只剩3萬元。
當局防疫政策髮夾彎,核酸檢測的需求量估計驟減80%,如今大概只有需要出示陰性證明才能復工的,例如司機等染疫高風險行業勞工,才會現身核酸檢測亭前。
也有腦筋動得快的發現,取代核酸檢測的快篩試劑需求大增,於是原先專門鋪貨核酸試劑的公司行號,隨即改承攬快篩組件的生意,甚至販售被大肆吹捧的「連花清瘟」膠囊。但是這門路也不好做,業者說,當局放開管制後疫情瞬間大爆發感染者眾,如今已過染疫高峰,光是北京的快篩需求已近飽和,價格驟跌。
而大規模核酸檢測不再,如何消化堆積如山用於檢測的醫療設施,更是棘手難題。估計2022年5月光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一線城市的核酸採樣亭數量,最多曾高達約莫3萬個。
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閒魚」張貼的閒置核酸採樣亭拍賣資訊,有些是鋼結構,也有內含正壓系統的,售價從人民幣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還有人開價1萬8000元。
化名小魚的北京護士說,她手邊還有超過1000組的檢測試管與拭子不知該如何處理,只能以原先進貨的價格砍半兜售。
中國安信證券曾預估,若全面核酸檢測常態化,每月檢測量可達49億至68億6000萬人份,對應的市場獲利空間可達122億5000萬至171億5000萬元。但政策嘎然而止,一切歸零如鏡花水月成泡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