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高血壓診斷標準調降 不適合國情

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傳出可能調降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中國著名高血壓專家、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表示,無論從學術論據還是經濟效益來看,調降至130/80mmHg的標準都沒有任何討論的必要性,因為這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
第一財經報導,王繼光說,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不僅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而且反而可能會對血壓非高危者導致嚴重的健康危害。
王繼光是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就是由中國高血壓聯盟發起的高血壓防治指南。
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13日聯合發布另一部《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下稱《臨床實踐指南》),引起業內熱議。
該指南對中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和藥物治療標準等方面作出兩方面的重要改變:其一是將中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由血壓≥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其二是對血壓130-139mmHg/80-89mmHg範圍合併0-2個心血管危險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後血壓仍不達標的,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這一消息傳出後,華海藥業、人福醫藥、潤都股份等高血壓藥物企業股價大漲。
王繼光指出,130/80mmHg的診斷標準是2017年美國提出的,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進美國,修改本國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而美國也極有可能將這一診斷標準重新修改,上調至原來的140/90mmHg。
而從國際高血壓指南更新來看,2018年版歐洲高血壓指南、2020年版《國際高血壓協會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2021年版《世界衛生組織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均沒有按照美國130/80mmHg的標準進行跟進更改,仍然使用≥140/90mmHg的診斷標準。
1999年,中國發佈了第一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並於2005年、2010年和2018年進行更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血壓診斷評估、分類分層、預防干預、治療管理指南。20多年來,《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在臨床一線得到廣泛應用,並在中國高血壓和慢病管理、基層指南撰寫、臨床路徑實施、醫保政策制訂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王繼光透露,2022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目前正在更新中,預計於年底發布,在新的2022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正式發布前,仍應按照2018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指導原則進行高血壓診治和管理。
王繼光強調,高血壓診斷標準的下調不僅不符合中國高血壓控制的國情,而且會大幅增加中國高血壓防控的疾病負擔。
美國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修改為130/80mmHg,是基於美國高血壓控制率相對理想(50%-60%),且可以實現標準化診室血壓測量(比中國當前普遍採用的常規診室血壓測量數值低近10mmHg)。
當前,中國高血壓控制率為15.3%(加權率),在全球200個國家中排名第121位。如果採用130/80mmHg的標準,中國高血壓的控制率將從15.3%降低至3%,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持續提高中國高血壓控制率的要求相距甚遠。
另據中國2012-2015年進行的全國高血壓調查資料,如果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mmHg,中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將翻倍增長,從23.2%增加至46.4%。
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2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壓;55歲以上者,近70%-80%患有高血壓。當時推算,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將增加2.45億,從2.45億增加至4.9億。按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估算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將增加3億多。
王繼光說,高血壓患者人數的急劇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衝擊,從檢查、診斷、治療、管理等多個層面極大加重國家醫療負擔和個人經濟負擔,擠兌醫療資源。
據估算,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為130/80後新增加的近3億高血壓患者中,有2億屬於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
據了解,即使是2017年美國ACC/AHA指南,也只是推薦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並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