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追尋「我是誰」…沉浸式展演「母語」揭移民困境

沉浸式戲劇「母語(Tongue)」日前於布碌崙(布魯克林)表演藝術劇場JACK首演,演出主題環繞雙語使用者因語言所產生的心境和故事,透過多媒體及互動式展演,交織成一段以語言為媒介,和自身文化與移民經歷的對話。
「母語」由導演王亦斌(Yibin Wang)、劇作者孫也佳(Yejia Sun)、製作人汪翔宇(Ruby Wang)、副導演兼媒體設計張啟新(Qixin Zhang)、場景設計何卓思(Joyce He)、燈光設計Kristen Paige與舞台監督童心(Zinc Tang)共同創作。演員則由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雙語演員擔綱,包括說中文的朱芷萱(Mia Zhu)、廣東話的羅子俊(Andy Law)、蒙古語的Michi Zaya及尼泊爾語的Om Raj Raut。
當日首映會現場備有各地區的特色美食及福州姊妹釀製的青紅酒供享用,演出則透過與觀眾問答、卡拉OK、喜劇等方式,分享在異國使用英語和母語情境時產生的掙扎與省思,其中演員們不只觸及在美苦尋自我認同的矛盾感受外,也以生動逗趣的表演讓觀眾融入不同語境之間的差異。語言除了是與他人交流的工具,同時承載歷史、文化和記憶。
演員們藉由切換英語和母語,讓觀眾親身體驗兩種語言同時代表的身分認同及性格變化。此外,在台詞中演員們也藉由分享自身因簽證苦尋工作不成,以及回到家鄉不知該如何介紹自己「從哪裡來」等劇情,分享作為移民的衝突感受。
王亦斌表示,身為移民一代,帶著原先土地塑造的價值觀來到異地,很多情緒與衝突感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在和團隊反覆討論和構思後,認為以多元且使觀眾身歷其境的方式,或許更能傳達身在異國所產生的反思,以及追尋「我是誰」等問題的過程。
孫也佳談及故事的靈感來自日常情境,包含與外族裔、和使用母語的朋友在聊天時語調和情緒的差異、對話時需要花時間轉譯為英文才能表達等,都是雙語使用者普遍遇到的狀況。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