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商家現金交易 申領補助屢受阻

根據亞美聯盟(AAF)不久前發布的新報告,亞裔經營的店家習慣現金交易,少和銀行打交道,加上向來以紙本記帳,導致在新冠疫情期間申領政府補助受阻;有些亞裔店家未聘人,但在疫情積欠店租,店租也不符合聯邦政府的補助目標。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亞裔主要經營的店面包括食物業、個人洗衣業、零售和食物製造業等,原本是美國經濟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此外,未聘人的亞裔店家從2012年22萬4811家,增至2017年29萬5000家,成長率達31%;根據AAF研究,這般成長在各主要族裔中排名最高。
新冠疫情升溫後,雖然國會議員積極為美國經濟注入紓困,但亞裔經營的店家卻屢面臨體制阻礙,而無法順利參加政府提供給小企業的紓困計畫「薪資保護貸款計畫」(PPP)。
AAF研究引述租屋資訊網站Renthop的一份報告,在紐約州華人為主的法拉盛(Flushing),2020年2381家符合資格的店家中,有913家拿到PPP補助,獲發率為38.3%;但相對之下,布碌崙(布魯克林)一個快速中產階級化的綠點(Greenpoint)社區,PPP獲發率則是78.2%,是法拉盛區的兩倍以上。
AAF研究人員表示,這歸因於各社區貧富不均,以及許多亞裔店家長期缺乏和銀行維持穩定關係。
「他們通常不是銀行客戶,所以跟富裕社區相比,他們和銀行的關係不堅強。」AAF研究副主任何臨穎(Linying He,音譯)表示:「如果你一開始就和銀行維持好關係,申請貸款會更輕鬆一些。」
研究人員還指出,申請紓困時往往需要提供銀行、信用卡等帳單,但許多亞裔店家仰賴紙筆記帳,這也構成一大阻礙。
中國城一間麵包店詹老闆(Chan)指出,雖然麵包店仰賴現金結帳和紙本記帳,但本就難以申請PPP;他指出,目前麵包店負擔最重的是店租。
詹老闆表示,對於未聘人的小企業而言,PPP的優先要務並非發放店租,而是保障員工領到薪水。
AAF列出協助亞裔店家的政策建議,包括提供職場發展機會,擴大中文、韓文以外的語言材料;該報告建議可依各區主要語言,提供不同語言的申請文件。
研究人員也呼籲,國會議員應提供薪資保障以外的紓困,例如店家負擔最重的店租補助。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