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聯合國示警:加薩北部全面饑荒 以哈應儘快停火

俄羅斯通緝澤倫斯基 烏克蘭:莫斯科「絕望」了

封面故事/憶經典 紐約孕育出四海一家、屋頂提琴手

「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民權活動家哈里‧貝拉方特2014年在加州接受Jean Hersholt 人道主義獎。(Getty Images)
「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民權活動家哈里‧貝拉方特2014年在加州接受Jean Hersholt 人道主義獎。(Getty Images)

喜愛美國「懷舊」音樂的人,移民或留學過程,難免特別關注一些「經典」人物與作品,而因接觸本地歷史、文化及社會事件,也常有不同體會。近期樂壇兩大事件便是例子。

喬‧葛瑞今年7月獲得東尼獎終身成就獎。 (Getty Images)
喬‧葛瑞今年7月獲得東尼獎終身成就獎。 (Getty Images)

一是,不久前去世的哈里‧貝拉方特(Harry Belafonte)加勒比音樂之王、「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歌曲發起人之一、民權活動家哈里‧貝拉方特(Harry Belafonte)4月過世,享年96歲。

二是,91歲高齡的喬‧葛瑞(Joel Grey),他因演出嘲諷納粹主義的音樂劇及同名電影「酒店(Cabaret)」獲東尼獎、奧斯卡獎、金球獎一舉成名,近年將猶太裔經典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以意第緒語重新帶回舞台,縱橫百老匯逾半世紀,今年7月他獲得東尼獎終身成就獎。

兩者都是紐約人,他們的故事,在非洲裔、猶太裔、同性戀近年維權浪潮中,似乎特別值得回味。

「香蕉船」啟航 扭轉世界

哈里‧貝拉方特1959、1960年兩場卡內基音樂廳現場錄音唱片,發燒友可說人手必備,也是筆者與他的首次接觸。許多人也許沒聽過他,但台灣歌手李茂山在1990年代以台語翻唱的「茶噢」應家喻戶曉。「Day-O, Day-O」,這首「香蕉船(The Banana Boat Song)」改編自牙買加民謠,描述殖民地搬運香蕉的碼頭工人每天黎明結束工作,辛苦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dpBWlRANE

哈里‧貝拉方特1956年的首張專輯「卡里普索(Calypso)」收錄該曲的英文版,將卡里普索這種流傳於加勒比海、牙買加地區,融合法國方言及非洲和聲的黑奴諷刺歌曲風格引進歐美,在美國告示牌(Billboard)專輯榜居冠31周,並成為美國首張一年內銷售破百萬張的個人唱片,自此有了「加勒比音樂之王」稱號,該樂風也被視為啟發後來的美國雷鬼音樂(Reggae)。

哈里‧貝拉方特的演唱風格跨越民謠、藍調、靈歌、福音,或許也反映他的出身與經歷。父親是牙買加非洲裔及荷蘭猶太裔混血,母親是蘇格蘭及牙買加非洲裔混血,1927年他出生於紐約哈林區的天主教移民家庭,父親當廚師維持家計。

哈里‧貝拉方特童年在牙買加故鄉由祖母照顧成長,他高中輟學加入美國海軍參與二次大戰,退伍後當清潔員,因觀賞一場非洲裔演出愛上表演,在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讀表演班時,同學中有後來赫赫有名的馬龍‧白蘭度(Malon Brando)。

他在夜總會演唱賺學費,曾與當時於紐約初試啼聲的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小號手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鋼琴師瑟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等同台。爵士樂迷對這些名字應不陌生,之後都成為一代傳奇。

哈里‧貝拉方特很快從爵士樂轉向民謠,1953年首張暢銷單曲「Matilda」便是卡里普索風格,也奠定了成功之路,一生共獲得六張銷售破百萬的金唱片、三座葛萊美獎、一座東尼獎。

1959年,他的電視歌唱秀節目「Tonight With Belafonte」獲得艾美獎,也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非洲裔。諷刺的是,1958年,事業有成的他曾因身為非洲裔,兩度在曼哈頓上西城租屋遭拒,最後用空殼公司買下該樓,改為合作公寓邀友人入住,48年沒搬過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ieGqVpv0

搖滾樂時代來臨,他轉向「世界音樂」發展,尤其是充滿和聲及打擊樂器的非洲樂風,1977年推出「扭轉世界(Turn the World Around)」,專輯同名曲的歌詞「你認識我?我認識你?看清彼此,只有真正的靈魂能扭轉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ZubMTLaTU

其實,哈里‧貝拉方特早已開始關注南非局勢,1965年,他與南非維權女歌手Mariam Makeba便曾發行合輯,批評當地種族政策,並獲葛萊美獎。1988年,他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Paradise in Gazankulu」,則收錄十首抗議南非種族隔離的歌曲,雖然是抗議,但多旋律優美、充滿意境,比如「We Are the Wave」歌詞便有「我們是海浪,我們是海風,很快礁岩便將消失」。與早期相比,沙啞的嗓音,更顯真實。也在同年,他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直到去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ahKIWwN8

加勒比音樂之王、「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的哈里‧貝拉方特4月過世。圖為他195...
加勒比音樂之王、「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的哈里‧貝拉方特4月過世。圖為他1957年在錄音室錄音。(Getty Images)

從「四海一家」到繽紛世界

哈里‧貝拉方特被視為流行文化與政治的綜合體,1950年代,他長期拒絕到美國南方州表演,但參與甘迺迪總統的就職演出,在電視節目專訪羅伯特‧甘迺迪,也是金恩博士的長期支持者,曾自掏腰包保釋被捕的金恩博士,參與組織1963年華府的維權大遊行,贊助非洲學生基金會(African Students Foundation),該基金會後來提供獎學金給歐巴馬總統的父親從肯亞來美求學。

哈里‧貝拉方特演過許多特別角色,從1954年全非洲裔卡司的比才「卡門」英文版歌劇電影「卡門‧瓊斯(Carmen Jones)」的深情男主角,1995年與約翰‧屈伏塔的「老大當差(White Man's Burden)」劇中非洲裔與白人處境與現實生活完全顛倒,到1999年電視劇「Swing Vote」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他也曾參演2006年描述羅伯特‧甘迺迪刺殺案的「驚爆時刻(Bobby)」,及生前最後一部商業片,2018年史派克‧李(Spike Lee)導演,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講述非洲裔警探臥底3K黨的故事,飾演維權運動先鋒。

2020年,哈里‧貝拉方特慶祝93歲生日,上千人在紐約哈林區的阿波羅戲院合唱「香蕉船」向他致敬。紐約市立圖書館並宣布於Schomburg Center非洲裔文化研究中心收藏其個人照片、錄音、信件等檔案。

Youtube有大量他的演出、受訪影片,包含2011年的自傳紀錄片「唱你的歌(Sing Your Song)」。哈里‧貝拉方特共有38張專輯,最後一張是2017年由他的兒子製作,精選許多早期錄音,並由孫子孫女參與合唱的「繽紛世界(When Colors Come Together)」;回想1985年他推動錄製「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援助非洲飢荒,也許正如他一生所追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wNuru4U0I

「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民權活動家哈里‧貝拉方特(左)於1964年與民權領袖...
「四海一家」歌曲發起人之一、民權活動家哈里‧貝拉方特(左)於1964年與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合影。(Getty Images)

「酒店」登台 嘲諷納粹

與哈里‧貝拉方特因膚色租屋遭拒相似,喬‧葛瑞也曾擔心族裔偏見,他本姓「凱茲(Katz)」,是猶太裔常見姓氏,演藝事業起步時,他選擇改姓。1932年出生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父親是猶太喜劇演員也擅長單簧管,母親是畫家,他很早便展露天賦,九歲參加兒童劇場演出,1950年代開始參演多部百老匯音樂劇及電視劇。

當時盛行的牛仔戲明顯不適合有獨特喜感的他,1966年他在音樂劇「酒店」飾演納粹仇視猶太人風氣下,柏林一間酒店內的秀場主持人,德語、英語交替串起不同場景,多首黑色幽默歌曲,包含著名的「如果你能看看她 (If You Could See Her)」,反映劇中德國人與猶太人相戀的悲哀,他牽著一隻穿洋裝的黑猩猩,悲情又帶嘲諷地唱道「當我們在街上牽手,要忍受路人的輕視。相愛是罪惡嗎?將心比心,讓別人能也生存。如果你能看到我眼中的她,饒了我們吧」。

全劇他若似冷眼旁觀,劇末猛然透露自己也是猶太人,難逃厄運,讓觀眾大嘆世道荒謬。年輕時曾在夜總會演唱,喬‧葛瑞曾說他最討厭表演主持人,因此把各種情緒融入演出,在他眼中,這個角色只是為了求生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0Yn0dDk0

喬‧葛瑞(Joel Grey),他因演出嘲諷納粹主義的音樂劇及同名電影「酒店(C...
喬‧葛瑞(Joel Grey),他因演出嘲諷納粹主義的音樂劇及同名電影「酒店(Cabaret)」獲東尼獎、奧斯卡獎、金球獎一舉成名。(Getty Images)

該劇在1967年獲東尼獎十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音樂劇、導演、編曲、編舞、服裝、舞台等七項大獎,喬‧葛瑞也以這個似乎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贏得最佳男配角;1972年改拍電影,他再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也成為少數飾演同一角色獲得東尼獎、奧斯卡獎的演員。而影歌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的女兒麗莎‧明妮莉(Liza Minnelli)擔任女主角,首次螢幕獻唱便摘奧斯卡后冠。

該片並獲最佳導演、攝影、剪接、美術、錄音、原創及改編樂曲獎,創未獲最佳影片贏得最多獎項的紀錄,而1973年的最佳影片是「教父」。

「酒店」音樂劇1968年於英國上演後,曾五度重返倫敦劇場,最近一次是2021年。至於紐約百老匯,1987年復排時,喬‧葛瑞再次出演相同角色,該劇之後在1998、2014年復排,其中1998年獲東尼獎最佳復排音樂劇,目前計畫2024年再度重返百老匯。

「屋頂上的提琴手」挑戰時勢

特別的是,除了族裔,「酒店」劇情也有當時少見的雙性戀元素。1980年代初,紐約同性戀群體爆發愛滋病,1986年喬‧葛瑞取代罹患愛滋病的原主角,參演外百老匯話劇「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該劇講述社會歧視現象及維權團體的努力,於2004、2011年兩度復排,後者由喬‧葛瑞執導,並獲東尼獎最佳復排話劇及男女配角獎,他則被提名最佳導演。

「平常心」之後陸續於海外上演,2014年HBO改拍為電影,2021年新冠疫期一場線上演出,跨越十餘國,並寫下所有演員都由LGBTQ性少數群體擔綱的紀錄。該劇也曾獲選英國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20世紀百大話劇,引發全球關注。

喬‧葛瑞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1982年結束24年婚姻後,直到2015年,才在受訪時透露,年少便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他說演出「平常心」時台下常有觀眾感動啜泣,他因此選擇向家人坦承性向,後來感覺社會對同性戀態度改變,決定公開出櫃。

在台灣時只能聽唱片、看老電影,筆者曾於紐約兩度觀賞音樂劇「酒店」及「屋頂上的提琴手」,分別象徵喬‧葛瑞演藝生涯早期及晚期的高峰。

喬‧葛瑞曾參演逾20部電影、50餘齣電視劇、近20齣音樂劇。晚年重心轉向導演,2018年,他於外百老匯執導經典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首次以意第緒語(Yiddish)重返美國舞台,講述猶太裔遭俄國強制遷徙,仍努力維持傳統文化。他的外婆也在20世紀初被迫破離開俄國來美。他說以原著的語言演出,不算娛樂,更像反省歷史,也反映當時川普總統拆散移民家庭、敵視特定群體。偏見仇恨之風依然存在,雖年逾九旬,他屬於舞台,不會放棄奮鬥。

2013年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紀念喬‧葛瑞的「酒店」。喬‧葛瑞在戲...
2013年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紀念喬‧葛瑞的「酒店」。喬‧葛瑞在戲中牽著一隻穿洋裝的黑猩猩,悲情又帶嘲諷。 (Getty Images)

猶太 外百老匯 奧斯卡獎

上一則

美國福壽陵園最後一期壽地$2,888起 每周七天安排免費看地

下一則

成人護理中心涉欺詐 2業者未註冊 移州府調查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