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綠芬專題講座 圖片結合音樂回顧台人文之美
應南加州橙縣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邀請,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顏綠芬日前為台灣2023年文化種子教師團隊舉辦「音樂、圖片中的歷史迴響」專題講座,以圖片和音樂結合演講的方式,回顧福爾摩沙祖先語言、文學(詩)、音樂和舞蹈的人文之美。
顏綠芬在音樂聲中回放歷史圖片作為開場,吸引文化種子教師團隊和數十位對福爾摩沙歷史、文化和藝術感興趣的民眾旁聽。
顏綠芬表示,台灣有高聳的山林、水波蕩漾的河川,有很多詩人和音樂家用來創作歌頌,描述福爾摩沙的美麗,從很多圖片和音樂中,不僅能體會音樂的美,還能跨越地域至歷史、語言、文學、詩詞、地理和族群,從流動的音符中感受土地之美與祖先的奮鬥。
講座從18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統治和鄭氏王朝後的番社采風圖開始,講到19世紀的北管戲曲,再到台灣的説唱藝術。顏綠芬表示,番社采風圖展示1683年東寧王國滅亡,1684年清帝國將台灣納入領土,統治約212年的民生場景。歷史圖片中出現的「鳴鑼」,應是受漢人影響;戲曲是漢文化中的重要活動,舉凡宗教活動,長者生日做壽或是慶典遊街,幾乎都離不開北管。台灣的歌仔戲誕生前,北管戲曲是主流,正所謂「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橙僑中心主任蕭蓓如、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車慶餘等參加講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