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開放福建赴馬祖旅遊 推團客赴台 陸委會回應了

上百龍捲風狂掃中部州 奧克拉荷馬州3死含1嬰

洛城新語/年飯桌上再憶中華食文化

聖誕節剛過,春節緊接而至。火雞香味還未散去,年飯的香氣溢滿華人社區。

中式年夜飯強調「繁」和「滿」,五穀雜糧、肉類、蔬菜和水果,兼顧烹飪技巧,炒、煮、炸、煎、燜、烤、炒、煨,恨不能在除夕夜全都運用一遍。農耕文明一直以穀物和植物為主要的飲食來源,肉類為輔,而年夜飯則是一年中豐饒之集大成者。從帶著「俗氣」的雜糧米豆做成的八寶飯,到雞鴨魚羊牛肉海鮮,不論今年有乾旱還是災難,經歷天災還是人禍,到了年夜,餐桌上的世界總要盡善盡美,實現豐收。

前陣子剛剛結束的感恩節或是聖誕大餐則相對簡單,葷食為主,配以小菜和點心。至於這小菜,是西藍花還是蘿蔔,是芹菜還是羽衣甘藍,也並不那麼講究。有蛋白質,有維生素,有碳水化合物,高興的時候有湯有酒,這就成了。相比中餐複雜,西餐更喜歡燒烤、煎、炸、燜等烹飪方法,與追求效率的生活方式相匹配。即便在節日的餐桌上,也絕不太會出現一道需要烹製超過幾個小時的菜餚。

西方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將食物略顯殘酷地墊在了金字塔的最底層,只是被視為人類最為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在這種語境下,正如西方世界對食物的看法基本上未曾真正脫離過實用主義。除了「美味與否」,很多時候剩下的也僅是「有機與否」和「營養與否」了。這種環境下,食物的功能屬性更多時候完全替代了其文化屬性。

而在中華文化中,飲食絕非如此簡單。暫不談節日,即使是平日裡的一次宴請和一桌酒席,都早已超越了食物對人基本生理需求的意義。一頓「像樣」的飯菜,可能在除夕臘月的年夜飯裡讓萬水千山歡聚一堂,可能在流水長席中見證了紅白喜事悲歡離合,可能在夾菜轉盤和推杯換盞中識破了溜鬚拍馬和爾虞我詐,也可能在土鍋細蒸慢燉中就滿足了延年益壽的「美夢成真」。對於有的人來說,坐在一桌只有在某個特殊時刻才能「吃得起」或「吃得上」的菜餚前,也就忘卻了上桌前的苦,舉杯拾箸,就似從今往後頓頓都能有今朝酒菜。

李安1994拍攝的「飲食男女」, 電影中把中華飲食,尤其是家宴文化對生活的價值描寫得淋漓盡致。烹飪和飲食表達的不僅是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的感受和傳承,圍坐在八仙桌或是圓轉盤邊上,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言語。文化和故事,願望和期待,男女和老少,有了吃的抓手,便在一頓頓中延續了下去。

宴請的主人,烹飪的廚師,吃飯的食客。人生的角色不過也就這三個。

聖誕節 蛋白質 電影

上一則

生前信託保傳承 不給身後留遺憾

下一則

林大衛提醒大家 房屋保險一定要買 買地震險確保萬無一失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