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4D電影院變水樂園?上海樂高樂園試營運首日出狀況

美國準備參戰?2架B-2匿蹤轟炸機飛往關島

中國中學生便祕問題大 「把如廁自由還給孩子吧」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為了在高考取得好成績,學生從早學習到晚。圖為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高三年級組樓道內懸掛著勵志標語。 (中新社)
為了在高考取得好成績,學生從早學習到晚。圖為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高三年級組樓道內懸掛著勵志標語。 (中新社)

本是青春飛揚的年紀,但這群中學生為了分數按表操課,從早上坐到晚上,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能憋著就憋著,等到下課再去…」,但是,八分鐘的下課時間根本搶不到廁所,何況還有攝影監控與扣分規範。中學生的便祕問題隨著學業負擔成正比,連成年人看了都嘆,把「如廁自由」,還給孩子吧。

許多中學生因為學校的課程緊湊,產生便祕問題。(記者陳立凱/攝影)
許多中學生因為學校的課程緊湊,產生便祕問題。(記者陳立凱/攝影)

喬嫚(化名)是山東省一縣城中學的高二學生,她已經連續一周沒有排便了。早上6時10分,她坐在馬桶上,眼看時間一點一點流逝,自己卻絲毫沒有便意。但她沒有時間了,還沒吃早餐的她必須在6時30到校,只能連忙起身出門。

★下課10分鐘 不夠蹲廁所

南方周末報導,高二開學沒多久,喬嫚就出現了便祕的問題,「三、四天排便一次」。起初,她沒放在心上,以為只是單純的上火。持續一個月後,喬嫚才意識到:「我便祕了。」

與便祕同時而來的,還有經常性的腹痛。喬嫚時常感覺肚子像即將爆破的氣球一般,脹得難受,氣體在身體裡流動,並伴隨著陣陣腹痛。腹痛不分場合地來臨,有時發生在早讀,有時是課堂,有時是晚自習。她坐立難安,只能佝僂著身子,一隻手在桌下輕輕揉著肚子,用盡全身力氣忍耐住痛苦。實在疼得難受時,喬嫚只能跟班主任請假回家休息。

她先後看了西醫、中醫。醫生分析,便祕可能與學習壓力大、睡眠不足、喝水少、肝火旺等原因有關,並建議她增加運動時間。她無奈地告訴對方:「沒有時間。」

每天她早上5時50分起床,6時30分前進入班級早讀,中午12時下課回家,下午1時50分抵達學校上課,晚上6時15分下課,期間有30分鐘的時間在食堂吃晚飯,晚自習從6時45分持續到9時50分。

報導說,這是喬嫚日復一日的生活軌跡,也是她所在中學裡1.4萬名學生的共同寫照。2024年,這所超級中學曾有多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學校將學生的生活切割成精準的刻度,精密計算著學生吃飯、睡覺、通勤的每分每秒。

課間實行「8+2」模式,即課間十分鐘被拆分成可自由活動的八分鐘和必須提前回到教室裡並安靜下來的兩分鐘。如若遇上老師拖堂,留給學生上廁所的時間大約只剩下四、五分鐘。

醫師說,膳食纖維攝入少容易造成便祕,示意圖,圖為濰坊市某小學,學生正食堂裡用餐。...
醫師說,膳食纖維攝入少容易造成便祕,示意圖,圖為濰坊市某小學,學生正食堂裡用餐。 (新華社)

★早讀晚自習 禁止上廁所

喬嫚所在的樓層約有400多名學生,女生大約200多名,走廊兩側的女廁所大約十間。每次下課,同學們都小跑著湧向廁所爭奪有限的位置。尤其是上午10時左右,這是女廁所的高峰期。由於要迅速到操場集合,喬嫚只能憋便,等到跑操結束或者下一節課課間才上廁所。

時間相對充裕的早讀、晚自習時間,學校卻禁止學生上廁所。這導致她在學校很少排便,並學會了憋便。小便也是如此,為減少上廁所次數,她很少喝水,有時甚至會忘記喝水。

在這種作息制度下,喬嫚學會了壓縮吃飯、休息的時間,比如早上因為在廁所蹲太久而沒有時間吃早餐;中午會狼吞虎嚥地吃飯,並將午餐控制在十分鐘內解決;晚上回家會在洗手間蹲上近一個小時,她說:「通常情況下都拉不出來,但蹲一下會稍微好受些。」

★有住宿生 一個月未排便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莊羽驍等醫師曾於2019年對上海崇明區18歲以下的在讀中學生進行功能性便祕的篩查與調查。他們在後來發表的「上海市崇明區中學生功能性便祕篩查狀況」一文中寫道,參與調查的4969名學生中,患有功能性便祕的學生有693例,患病率為13.95%。這意味著,在接受調查的學生裡,每100人就有13人患有功能性便祕。

河北省兒童醫院醫師劉偉棟說,「超過一個月不排便的學生,我遇到過十個」。他指出,接診過的便祕學生大多為住宿生,「因為他們的時間都被嚴格控制了,而且無法在食堂吃到足量的蔬菜。」

★害怕被扣分 憋著就憋著

報導介紹了另一位曾就讀於河北省一所縣城中學的黎珊珊(化名),作為住宿生,她們的休息時間受到了嚴格管控,能自主安排的時間更少。學校的午餐、晚餐時間只有半小時。她們大多需要跑向食堂吃飯,如果要上廁所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吃飯。午休期間和晚上10時10分熄燈後的45分鐘裡,學生禁止隨意下床走動。她只能一再抑制便意,錯過排便時間。

黎珊珊的腸胃不好,面對魚香肉絲、辣子雞等重油重辣的食堂菜品,她通常吃得很少,只吃半個饅頭和半碗菜。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加上憋便的習慣,一周排便一次,成了她不得不接受的常態。

濟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師馮偉解釋,北方以麵粉、穀物類食物為主,加上青少年喜歡吃高熱量、高糖、高鹽的食物,新鮮的蔬菜水果攝入少,導致膳食纖維攝入少。另一方面,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短,缺乏運動,加上長時間的久坐,腸胃蠕動慢。

每天穿過教學樓大廳時,喬嫚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地在通報單上停留,上面密密麻麻地羅列著學生的姓名、所扣分數、扣分原因。隨意進出教室、說話、睡覺、吃零食、上廁所…都會被視作違反學校規定。有些說明甚至讓她感覺到荒唐,比如早起了幾分鐘、在宿舍收拾行李都會被歸為「錯誤」。

一到自習時間,年級主任和值班教師一行人總是穿梭在走廊,巡視著每一個班級。當腳步聲在教室外響起,喬嫚會刻意控制住自己,挺直腰桿,裝作什麼也不知道般繼續低頭寫作業,「因為一抬頭,就會被扣分,更別提上廁所了」。

一旦上廁所被巡視的老師發現,將會扣除學生的個人德育分和班級量化分,並出現在下周的通報單裡。

教室裡還安裝了兩個攝像頭,360°無死角監控著學生的一舉一動。喬嫚的班主任會語重心長地跟他們說,「領導又看監控了,大家都注意一些」、「能憋著就憋著,等到下課再去上廁所」。

報導指出,據「便祕篩查狀況」一文中指出,高中組中臨近畢業組的學生患有功能性便祕的概率,高於非臨近畢業組,示範性高中組患病率高於普通高中組。也就是說,中學生功能性便祕的發生與學業負擔呈正相關。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雷望紅常年關注城鄉教育,在調研過程中,許多學生曾向她反饋,在學校沒有如廁自由。這不僅發生在縣中,也發生在城市中的名校。

★高中畢業 便祕也消失

「我們不能把成績盯得那麼緊,」醫師馮偉認為,排便作為學生的基本生理需求,理應得到尊重,「應當給孩子留出大便的時間,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大便,將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將體育課還給孩子,將周末休息的時間還給孩子,將如廁的自由還給孩子,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高考結束後的夏天,黎珊珊意外發現排便正常了,曾困擾她三年的便祕難題,隨著高中生活的結束而自然終止。如今,時間已不再被分鐘所切割,她不必再時刻擔心被扣分,而是頻繁地參加社團活動、志願活動,享受大學生活,她說:「我終於感受到了自由。」

為了在高考取得好成績,學生從早學習到晚。圖為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學校一名高三學...
為了在高考取得好成績,學生從早學習到晚。圖為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學校一名高三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問。 (中新社)

●連拉屎都是難題 教育失去人性溫度

「現在的孩子太苦了」,南方周末的報導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強烈共鳴,很多人表示終於有人關注到這個問題了。

新京報署名評論指出,中學生本來不該是便祕的主體人群,何以偏偏「拉不出來」?除了與飲食結構、運動、過往病史等有關,更與如廁環境、學習壓力密切相關。背後則是一些學校在教育管理中對人性尺度的系統性忽視。

如報導中的某超級中學,實行了「8+2」課間模式,短短幾分鐘,女生廁所十個蹲位就要應對200名學生的如廁需求,若遇拖堂則情況更糟糕。

這種時間軍事化管理下,排便不再是本能需求,而是需要精確計算的生存策略。學生們為避免遲到扣分,寧可少喝水、憋便意,甚至用「周末集中排便」來應對日常擠壓。

更值得警惕的是住宿生群體。河北某中學要求午休期間禁止下床走動,學生連揉肚子緩解腹痛都可能被扣分。當「時間就是分數」的功利邏輯滲透到飲食、作息的每個毛孔,學生的身體健康便成了犧牲品。

當一所中學以清華、北大錄取人數為榮,卻對學生的便祕、腹痛視而不見時,這樣的學校教育管理,並沒有以學生為中心,也早已失去了人性的溫度。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生命都能舒展生長。當熬過高中的學生在大學慨嘆終於感受到自由時,更是對教育本真的呼喚—真正的學校,不是用分鐘刻度切割生命的考試工廠,而是聽得見花開節奏的生命成長園。

評論說,「不要等孩子腸道病變了,才想起他們需要拉屎的自由」,孩子們的如廁焦慮令人心疼,也是一個沉重的提醒。

「雙減」政策強調減負提質,核心就是尊重教育規律與人性需求,一系列政策設計也已體現了教育對人的尺度的回歸。但真正落實,則仍須學校從時間管控徹底轉向成長關懷。

當教育主管部門不再以「清北人數」論英雄,當學校將學生健康指數納入考核,當教師不因管理寬鬆被批評,教育才能真正卸下功利的枷鎖回歸到人的尺度,也才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一朵花開的時間。

微信公眾號「碼頭青年」則寫道,有人說,多建幾個廁所坑位就能緩解學生如廁難的問題,這其實完全搞錯了重點。孩子們不是找不到廁所,而是根本不敢去。不是他們沒地方拉屎,是不被允許拉。

一天24小時裡,只有那麼幾段「被允許」的時間可以上廁所,錯過了就只能憋著。在這種高度統一調度、時刻受控的環境下,就算廁所建成體育館那麼大,也不過是緊張資源的錯覺。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繼續掩蓋問題。真正需要改的,不是坑位數量,而是那種連拉屎都要扯上集體榮譽感的變態心理。

「碼頭青年」指出,教育部門整天在抓這抓那,禁補課、限手機、查校外培訓、發什麼減負通知,一波又一波,但真正該管的,卻往往沒人提。比如,中學生連拉屎的時間都沒有,或者說,有時間也不敢去拉,這種事,難道不該引起最嚴肅的關注?與其天天開會喊口號,不如教育部門靜下心來,去學生的廁所門口蹲上十分鐘,看看有多少孩子來回踱步、捂著肚子、卻最終轉身回教室繼續忍著。

真正的教育,不是用攝像頭盯著孩子的每一個動作,不是用通報單統計誰違反了紀律,而是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節奏裡正常成長,有自由、有尊嚴、有時間聽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便祕 教育部 微信

上一則

通縮問題加劇 大摩估中國今年名義GDP落在3.5%

下一則

點菸釀氣爆 中國網紅臉部二度燒傷「險毀容」拍片籌錢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