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智庫:美國高科技核能慘輸中國15年 「2關鍵」奠定中方領先地位

南加野火失控 蔓延16平方哩 1200人撤離

1158萬畢業生迎來最「卷」求職潮 當藍領、拚創業是生存選項?

中國東方航江蘇公司舉辦乘務員招聘活動,有2200餘人參加初試。 (中新社)
中國東方航江蘇公司舉辦乘務員招聘活動,有2200餘人參加初試。 (中新社)

6月底,高考成績出爐,新一屆準大學生開始填報志願,應屆生也正在離開校園。有人早已為下一階段努力著,有人依然在躺平中掙扎。一位畢業生這麼說:「豬站在風口都能起飛。」即使如此,若沒在困境中為自己準備好翅膀,想飛也飛不起來。

今(2023)年6月,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再創新高;而今年5月,16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已飆升至20.8%。青年人就業壓力山大。面對每一年的「最難就業」,年輕人屢敗屢戰形成的「疤痕效應」正在擴大,值得警惕。而被困或是突圍,專家認為,與其「等靠要」,不如主動出擊,「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觀察者網報導,在國務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業指導專家賈利軍看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遞增,且經歷了幾年疫情,就業形勢一直「嚴峻」;加上現在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普遍比較高,也就更難找到工作。畢業生就業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的教學研究和現實脫節。

大批考生進入「國考」考場。(中新社)
大批考生進入「國考」考場。(中新社)

考研考公考編 拉長戰線

求職越來越「卷」,學歷貶值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目光投向考研、考公、考編,這兩項考試報名人數今年也雙創新高。不少人為「上岸」,不惜拉長戰線,選擇主動延畢;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選擇延畢的同學。

張帆(化名)是湖南某985高校小語種專業的本科生,今年考公未能上岸,為保留應屆生身分主動延畢。

張帆說,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同學畢業後入職企業,和她一樣「卷編制」的約五分之一,多數人考研或出國深造。張帆認為,以目前的形勢,就業只能選擇「降級」,「985的學歷幹大專的活。offer拿了不少,滿意的沒有。」

二本生逆襲 靠實習加分

而作為二本院校廣播電視學的本科生,小楊(化名)深知自己的背景在職場的可替代性很強,她對考編興趣不大,更嚮往體制外相對自由寬鬆的工作環境。3月以來,她通過求職平台主動聯繫了900多家公司,最後拿到3個offer,考慮發展前景以及薪資後,接下了加班氛圍比較重的一家大廠offer,她本科四年間積累的兩段大平台的實習經歷,成為她簡歷上的加分項。

在小楊看來,實習對應屆生很重要,二本文科女生在找工作時不必自卑,「不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

報導指出,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調整發展路徑。熱熱(化名)本科畢業於遼寧某211高校歷史系,去年底從英國碩士畢業回國就著手找工作但不順利。「我覺得現在學歷貶值太嚴重了,我又屬於大齡應屆生,根本找不著工作。」但熱熱所謂的「大齡」也不過是26歲,缺乏實習的經歷,讓她求職屢屢碰壁,也不願卷考公,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找不到工作 自己當老闆

大學期間,熱熱就兼職做跨境電商,現在乾脆專心投入其中,目前月盈利也能穩定在2到3萬元人民幣。「儘管全年無休,但我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因為賺的錢全是自己的。」熱熱說。她也不打算再入職企業,「一旦你創業了,就再也不想給別人打工了。」

隨著平台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包括短視頻博主、網路主播、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形態都是他們的選擇。過去十幾年,靈活就業人數從幾千萬上升至約2億人,但也存在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

學生正在參加一項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項目比賽。(新華社)
學生正在參加一項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項目比賽。(新華社)

降低擇業要求 累積經驗

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青年就業創業指導「百人專家團」成員王驍認為,暫時無法找到工作的年輕人,也許會選擇靈活就業,若靈活就業又得不到尊重和認同,被迫去找不穩定的工作,再被迫失業,陷入一種對他的自我認知會產生很大傷害的惡性循環,「在16到24歲的年輕人中,這種『疤痕效應』正在擴大,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社會應該重視對這部分人的幫扶。

賈利軍認為,如果認為就業大環境不好,可以暫時降低擇業要求,「年輕人也應在就業中發揮主人翁精神,不能什麼東西都『等靠要』。」

王驍也希望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多渠道尋找就業機會,「比如參加一些培訓和專業組織,積累個人經驗,多發展人脈,也可能為求職提供資源和支持。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愈來愈多中國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得不選擇一份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包...
愈來愈多中國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得不選擇一份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包括送外賣。圖為示意圖。(中新社)

大材小用?  當藍領是退路不是出路

中國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升至20.8%,外媒報導指出,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得不選擇一份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包括送外賣、去餐廳當服務員、做網約車司機等,或是從事家政、回收等被視為「大材小用」或「屈就」的勞力工作。面對越發嚴竣的就業趨勢,中國年輕人正從「藍領」工作尋出路。

白領工作 需求正在減少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目前對「白領」人士的需求正在減少。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正趨向以服務業為導向,但過去十年裡創造出來的許多服務業崗位都是較低端職位,比如外賣員、餐廳服務員等。對於許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所追求的高工資、高技能的崗位並沒有很多,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不得不選擇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

26歲的張靜靜在重慶農村出生長大,寒窗苦讀考上大學讀市場營銷專業,盼改變命運,2019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房地產行業做銷售,在這近年轉型壓力最大的行業之一待了3年,身心俱疲。偶然間,她接觸到家政行業,從中看到一些希望。她的工作是給5歲左右的學齡前小孩當住家保母兼家庭教師,成了一名「藍領」勞動者。

陳陳認為,舊衣回收行業在中國有前景。(取材自Getty Images)
陳陳認為,舊衣回收行業在中國有前景。(取材自Getty Images)

試入行 有人做出興趣

在許多人眼中,家政也不是適合大學畢業生從事的行業,有需要的家庭常會選擇外籍勞工去做家政。但張靜靜不認為自己從事家政是大材小用,因為她入行後,不僅拿到專業證書,上萬元月薪水平也達到她之前做銷售時的提成。

張靜靜之前所在的房地產行業壓力爆棚,為拚業績,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長期下來吃不消,兩年後辭職。直到今(2023)年初,一則家政行業月薪8千到1萬(人民幣,下同)招聘廣告,打破她對「藍領」工作的想像,她抱著試一試態度入行,沒想到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不過,並非所有「藍領」工作都能實現這樣的水平。根據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2022年發布的報告,中國藍領勞動者整體平均收入為每月6000元左右。並且,「藍領」群體依然面臨部分公司工資發放不及時、待遇差、管理落後等問題。

也有年輕人在行業變革時主動選擇離開,「自降身分」去做一些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

29歲的陳陳(化名)2016年本科畢業後,在重慶從事與房地產配套的家電營銷工作7年,房地產行業走下坡導致需要購買家電的業主減少,擠壓了她的收益空間,半年前她辭職轉行去做舊衣回收,收入比以前少一半,還要厚著臉皮與底層工人競爭,但她覺得這個行業有前景,不管窮人富人都有需求,「豬站在風口都能起飛,人的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一點。」

杭州的李小姐以前做文職工作,由於公司運營出現問題,今年3月失業後到電影院做收銀員,每天站立7個多小時,導致她的腿腳酸疼發脹,薪資極低又沒有技術含量,容易被淘汰。李小姐將經歷分享到個人社交帳號上,獲得外賣跑腿員、快餐店服務員等行業網友上百條留言共鳴。對他們來說,從事「藍領」工作只是就業失意下選擇的一條短暫的退路,但不是出路。

不過,在做回收舊衣道路上尋找出路的陳陳,並不建議大學畢業後直接去做體力活,因為在身體非常勞累的情況下通常會減少對事情的探索和思考,那會讓一個年輕人失去思考和創意的動力。比如,陳陳在半年中已大致了解了回收行業的運作,她和搭檔正琢磨怎樣建立自己的品牌,並借助社交媒體平台推廣。

促進青年就業相關招聘活動會場。(新華社)
促進青年就業相關招聘活動會場。(新華社)

就業 房地產 網約車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應習近平邀請 華盛頓州24名中學生啟程訪中

超人氣

更多 >